評論

《葡萄牙修女的情書》

英國皇家劇院的加拿大籍女演員蜜莉安(Myriam Cyr)第一次聽到劇場圍讀版的“葡萄牙情書”(法文劇本)就深深著迷,於是利用空余時間將五封情書譯成英文,並請導演朋友幫忙製作英文版劇場圍讀演出,其後受邀參加在紐約舉行的文化節。圍讀演出後,有位出版社編輯找到蜜莉安, 請她考慮將這些情書背後的故事寫成書。蜜莉安花了三年時間研究相關文獻資料,潛心爬梳相隔三百多年的葡、法社會風俗和政治局勢,寫成了這本《葡萄牙修女的情書》(Letters of a Portuguese Nun,譯者:鐘玉玨 / 陳秀雲,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拼湊還原出隱藏在這批動人情書背後的歷史真相。

1666年,一位被送進修道院做修女的葡萄牙名門閨秀,偶然邂逅了一位風度翩翩的法國軍官,兩人在內戰紛亂的葡萄牙,譜下一段禁忌戀曲。1669年,這位葡萄牙修女寫給愛人的五封情書,在巴黎出版了法文本,這不合禮教的情愛故事,憑藉辭懇意切的激情文字,迅即在法國引發軒然大波,吸引讀者爭相搶購,甚至還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大家,比如十九世紀英國女詩人白朗寧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詩》就受這批情書啟發; 法國小說家司湯達更對之倍加推崇,讀者們在《紅與黑》主人公的心路歷程中也不難找到這批葡萄牙情書的身影…… 

但最有趣的是, 在這批影響深遠的激情文本背後, 五封情書的當事雙方究竟是誰? 關於這問題的答案一直撲朔迷離, 甚至有說法揣測這批情書的真正作者其實是譯者加布里埃爾(Gabriel de Guilleragues,1628-1685),說是他為討好自己的贊助者伯爵夫人以及發一筆小財而偽造出來的……三百多年過去,關於這批情書的一切仍陷於重重疑霧,成了文學史上最知名的愛情懸案之一。

蜜莉安在撰寫《葡萄牙修女的情書》的過程中,透過詳實的文獻資料,證實了這批情書的作者──葡萄牙修女瑪麗安娜(Marianna Alcoforado,1640-1723)確有其人,而另一位主人公──法國軍官夏密伊(Noël Bouton de Chamilly,1636-1715)亦確曾協助葡萄牙與西班牙作戰,他於1666 年初至1667年底駐紮在瑪麗安娜的家鄉貝雅(Beja),五封情書寫成的時間也剛好是從1667年底(第一封信)至1668年6月(最後一封信)。透過梳理發生在三百年前的諸多歷史事件、人物、時間和地點,蜜莉安將這個掩蓋了數百年的悲情故事一點一點地探測出來,借助戲劇演出經驗和文字寫作技巧,細膩動人地將這故事為我們娓娓道來。

看起來,不論非虛構還是虛構的歷史類寫作,作者除了要有文學家的想像和創作力,亦需具備半個史學家加半個偵探的天賦能力,但也正是在“文學創作”、“考古發掘”與“邏輯推理”之間的不停游走,才為讀者展開了一片穿越時空的新天地,其文學意義和歷史價值亦因之更為悠遠綿長。

Joe’s Reading Life

Joe Tang

作家及劇作家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