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China in One Village

在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裏,農民佔人口的絕大多數,是一國之本。但改革開放以來,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兇猛擴張,農村人口大幅萎縮,村莊急劇減少。農村曾經是傳統價值觀的大本營,如今卻被視為民族的累贅,改革、發展和現代化追求的負面。2010年,中國的人口結構到達了拐點。當年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城市人口上升至人口總數的一半,標誌著城市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本以失落的鄉村為主題的非虛構作品——作家梁鴻的《中國在梁莊》——橫空出世。這本書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講述了梁鴻的故鄉河南省穰縣梁莊村在過去30年來的變遷。《中國在梁莊》出版後大獲成功,獲得了當年的「人民文學獎」。
 
 
今年,中國的農村人口比例進一步下降到了36%。6月22日,《中國在梁莊》的英文版China in One Village: The Story of One Town and the Changing World,由Verso Books出版發行。出版前不久,梁鴻、英文譯者Emily Goedde以及一些翻譯家和文學學者共同參與了一場網絡研討會。
 
「一開始寫梁莊並不是什麼大的寫作計劃,而是想找到一種現實感,」梁鴻在研討會上說。她人生的前二十年在梁莊度過,隨後遠赴北京學習工作數十年,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教授和作家。「2007年和2008年,我的精神特別困頓。我一直在做學問,寫論文,但其實內心一直有一種匱乏,覺得自己跟現實之間好像缺失了某種聯繫。也許也是某種知識分子的傳統在隱隱地驅使自己,回到了老家梁莊。這是一個完全自然、自發的選擇。」
 
回鄉後,梁鴻走街串巷,採訪自己的親人故交、鄉里鄉親。「當我回到老家,重新站在村頭,用一種觀察者和體驗者的身份進入村莊時,感受和之前完全不同,」她回憶道。「那時我才意識到,雖然村莊的大部分人是我的親人,但我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我跟他們之間的關聯,對他們生活、情感的了解,並不是那麼地真切。」
 
在她面前的,是被社會巨變撕裂的鄉村家庭,是因移民、監管缺位和環境破壞等問題而變得面目全非的村莊。儘管國家經濟快速增長,鄉村卻似乎成了犧牲品:年輕人去城市謀生,村中只餘孩童和長者;基督教信仰滲透到農村,與傳統觀念激烈衝突;鄉村政治錯綜複雜,地方官員制定的政策變幻無常;曾經是孩童消夏天堂的炕塘,變成了骯髒的水坑;磚廠過度挖掘,導致一些地區的地面下降了數米之深。作者從內部呈現了村莊的全貌,還原了三十年的變遷史。這本書集家族回憶錄、文學觀察和社會評論於一身,時而抒情寫意,時而粗糲白描,動人心魄。
 
在「春梅」一文中,作者記述了堂兄根兒和妻子春梅的故事。根兒在遠方的礦上挖煤,已經一年多沒有和春梅聯繫。春梅思念丈夫,但她的婆婆很是看不慣,說她離了男人就不能活。春梅寫了很多封信,但根兒一直杳無音信。絕望之下,春梅飲下了毒藥。「她睜開眼睛,四處搜尋,驀地緊緊抓著了婆婆的手,嘶啞著嗓子說:『我不想死,我想活,我不想死呀,救救我,我一定好好哩。』她斷斷續續地說著,又昏迷了過去,這中間她一直抓著婆婆的手,彷彿在抓著一根救命稻草。在短暫的清醒時刻,她還用含混的聲音掙扎著吐出字眼:『要是這次好了,我給你做雙鞋。』」
 
春梅死了。三天后,根兒回來了,但他似乎沒有眼淚,也許是因為他已經麻木,或仍然處於詫異之中。他似乎不明白,明明生活越來越好,妻子為何會去自殺。「春梅終於下葬了,就埋在沒有撒到肥料的那塊地上,她最終以自己的身體給這塊地施了肥。頭七那天,根兒哥到墳上給春梅放了鞭炮,燒了紙,又出去打工了。」
 
書中有很多這樣扣人心弦的故事,以及一針見血的評論,許多讀者將其視為自己生活的一面鏡子。梁鴻誠實地記錄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現代化進程如何扭曲了這個國家,引起了讀者深深的共鳴。透過一位敏銳的觀察者、一個家庭和一個村莊,《一個村莊里的中國》直擊了中國農民的悲與痛。它是備受讚譽的「梁莊三部曲」的開篇之作,另外兩部是《出梁莊記》(2013)和《梁莊十年》(2021)。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來自作者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