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隔離21天

最近,人們在茶餘飯後經常會談論到隔離的話題。
 
被關在450平方呎的酒店房間,與世隔絕整整21天——這是只有返鄉的澳門居民或持有香港身份證的人才能享受的特權。在疫情大流行的年代,這無疑是防患于未然的明智舉措。
 
沒有親身經歷過隔离的人會好奇,有很多問題想問:你們選擇了哪间酒店,為何?費用、入境澳門的流程和入住酒店的手續是怎樣的?酒店房间的視野怎樣?可以開窗嗎?在這三週內,有沒有更換床品和毛巾?
 
話題也往往會轉到食物上;也難怪,一天24小時都被關在房間時,吃飯就变成了头等大事。從「太噁心了」到「還算公道」,親歷者的評論不一而足,單共同點是,食物被送到時只有些餘溫,有時甚至冷冰冰。不過公平地說,酒店確實在努力改進,要將隔離餐送到一千多個房間,難免有所疏漏,可以理解。餐食種類一般是糖醋里脊、糖醋蝦、米飯和湯——不過都是冷的。如果你熱愛碳水化合物,一定會喜歡。
 
自去年7月第一批隔離人員入住酒店以來,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一些酒店可以自助點餐(儘管價格昂貴),更妙的是,晚餐可以訂購外賣食品。我見過酒店外賣送餐站的電單車排成長隊,送餐員戴著頭盔,車上的膠袋裏裝著住客訂購的各種食物和飲料。我甚至曾經看到有一輛車送來了大約20盒安德魯蛋撻。
 
隔離時,該如何對抗無聊?我們都聽過很多,譬如參加網絡舞蹈或功夫課程,染髮,嘗試留鬍鬚,安排時間手洗衣物,晾乾後仔細熨燙每一條褶皺等。任何能打發時間的事情。在今年年初乘包機從歐洲返回的100多人中,有些建立了WhatsApp群組,開展每日小測驗和攝影比賽,讓隔離的時間變得不那麼難熬。
 
而我們這些「局外人」,也會用各種方法鼓勵和支持「局內」的朋友和家人。一台微波爐或電飯煲,加熱食物。家裡舒適的毛毯。一束美麗的鮮花,紀念隔離14天。一些生活中的小小樂趣,如一瓶他們最喜歡的威士忌,家人相片,或者春節或復活節的房間飾品。或者,也可以為抗拒對使用房間內成箱樽裝水的朋友送去大罐飲用水。
 
待到21天隔離結束,倖存者們安然無恙,重見天日,為終於能夠呼吸到新鮮空氣而激動不已……很多人抱怨這三個星期感覺頭腦發昏、遲鈍和思緒混亂,這無疑是由於房間缺氧導致的。是的,酒店的冷氣系統當然應該有新鮮空氣,但循環空氣的量有多少?將新鮮空氣製冷和進行循環,需要花錢……還需要我多說嗎?
 
倖存者們把這段經歷像勛章一樣戴在身上,接受我們這些未經歷過隔離之人的敬畏。有的人並不把這段經歷當回事,另外一些人講起隔離對自己心理健康的影響時,則相當謹慎。他們說,即使只有三個星期,再回到外面時感覺也非常不同,甚至有些陌生。21天,讓他們真正思考了自由的代價。他們告訴我,隔離讓他們窺見了坐監真正的恐怖之處,無法想象被單獨監禁長達數年之久會是甚麼感覺。想像一下,刑滿釋放後,一個人要如何面對高墻鐵網外的生活——不知道如何獨立生活,如何搵工,如何開立銀行戶口,如何開車,如何繳付賬單。
 
確實,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自由,其實是來之不易的幸福。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來自作者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