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美國眾生相

「只有實實在在地感受冬天,才能描繪出冬天。」
Yugo, December 2016
 
This American Life 是一個挺有意思的 podcast,每一集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國人故事,目前為止讓我最深刻的是關於一對華人父子:父親在年輕的時候來到美國,在華人餐館工作,每天忙碌沒學過英語。孩子在美國出生長大,會說一口流利英語,卻從來沒有好好學中文。兩父子平日甚少交談,隨著年月過去,父子兩的溝通只能靠母親來翻譯,兩人從來互不了解。兒子長大成人,父親已遷回到中國做生意,兒子才意識到與父親之間的遙遠距離,心底裏很想多了解父親,但不善交流的父親已成陌生人。This American Life 訪問了兒子,繼而把兒子(靠別人幫忙而寫成的)的中文信拿到身在中國的父親手中。父親一邊讀信、一邊哽咽,對兒子的愧疚只能希望透過時間來得以被原諒。 踏入2017年,開始第三年的藝術學生生涯,亦是最後一年。學校提供應屆畢業生六尺多的 studio 空間,要上堂的課時不多,主要與兩位指導老師每週短暫交談十五分鐘,看看作品進行得如何。另外就是兩堂每節三小時的藝術史課。老師也安排了很多閱讀資料,參觀大都會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Chelsea 區的畫廊、下東城區的畫廊也是作為藝術學生的定期活動。
 
踏入2017年,開始第三年的藝術學生生涯,亦是最後一年。學校提供應屆畢業生六尺多的 studio 空間,要上堂的課時不多,主要與兩位指導老師每週短暫交談十五分鐘,看看作品進行得如何。另外就是兩堂每節三小時的藝術史課。老師也安排了很多閱讀資料,參觀大都會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Chelsea 區的畫廊、下東城區的畫廊也是作為藝術學生的定期活動。
 
上學期得到老師很好的評價,雖然說人不應該太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不過事實是人其實很難不在意,尤其是得到自己欣賞的老師認同。老師 Matvey Levenstein 是俄羅斯人,十九六〇年出生,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音樂家,當年年少還生活在俄羅斯的時候,家庭背景作為猶太人和知識份子因而長期受政府監視,除了母親和祖母以外,其他所有家庭成員都曾被收押。老師在二十歲的時候,發現同學是通情報員並且有 KGB 跟縱他,所以舉家便決定移民到美國生活。在俄羅斯的時候已經接授過很扎實的藝術訓練,及後在耶魯藝術系碩士畢業的他,藝術知識淵博。他的油畫作品帶緩慢甚至凝固的步調,蘊含一種顧慮以及不捨之情。
 
藝術家的作品當然都反映其內心的的真實情感,不過觀者自身經歷往往也會投射出一種合乎自己品味的體會。像羅蘭巴特所說的作者、影像與觀者之間的關係。我透過別人建構的畫面投射出自己的情緒,我從別人作品裏看到的「緩慢甚至凝固的步調,蘊含一種不捨以及顧慮之情」也正正是我此刻對往事回眸的情感。似乎我的作品能轉換成怎樣的情緒落在觀者身上,作為作者的我,那已是我不需關心的事了。
 
一個冬天刮風塞冷的日子,靠近黃昏的下午四點時份,見到一個畫家正要在街上立起畫架及油畫工具,我和男朋友都嘖嘖稱奇,怎麼會有人在這個時候決定在街上寫生呢,這種天氣根本不想在街上多待一秒。男朋友的十一歲侄兒不經意地說了一句:「只有實實在在地感受冬天,才能描繪出冬天。」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來自作者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