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6至2004年間,英國廣播節目評論家Alistair Cooke都會播放一則關於他第二家鄉美國的短文。在這58年裏,世界各地的聽眾都會轉到英國廣播電台第四頻道,聽着Cooke那有點逗趣的聲音,講述着從他這個僑民眼中看到的美國大小事,從美國假期到美式與英式英語的分別,還有美國的歷史大事。他在甘迺迪遇弒後捕捉到美國人的悲哀。在這位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被刺殺的一刻,Cooke正身處一間名為Ambassador Hotel的酒店內,並以紙筆很快地描繪出當時的混亂情況。而他後來講及這事的報導,也成為他最震撼的報導之一。
他十分懂得以人物帶動故事去講述事件。他那個關於約翰.連儂之死的報導巧妙地帶出了一個對於美國槍械暴力的探討。對於女星珍茜寶自殺的報導,他亦以這個訃聞作引子,討論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過份監控及獵巫的做法。
Cooke當記者比他當一位作家好,而他在某些廣播的中間會大聲地嘆氣,就像他是累了或者覺得沉悶一樣。可是他的看法實在是無價之寶。作為一個觀眾者,他即使不隱瞞美國的各種缺點,也能夠令到外人對他的第二家鄉着迷。
當我在紐約準備自己版本的「美國來鴻」時,我想起了關於Cooke的一切。我問自己:我會寫甚麼呢?我應不應該提到自己在抵達達拉斯時於機場遇到的恐怖經歷?這經歷真的與身處第三世界無異:數以百計的人在排隊,但在他們前面的還是更長的人龍;轉機的與希望進入達拉斯的人被混在一起,即便我的轉機時間有長達4小時,但這種情況大概都會走掉下一班機了。
那麼我又是否該寫一下曼克頓那又髒又悶的地鐵,以及我所看到的那宗搶手袋的案件?案中的劫匪在地鐵車門打開的時候就逃去無蹤。還是我像玩着跳飛機一般的在路上避開那一堆堆流着水、發出惡臭的垃圾袋?即使是位於那開滿高級時裝品牌的第五大道,我想那裏的情況也會令紐約市的清潔部門回去反省一下如何改善自己那套制度吧。
這一切都讓來自相對比較有秩序、安全及整潔的澳門及香港的我們大為驚訝。
在每一個街角,無錯,是每.一.個.街.角都能找到小食店或者食肆在販賣着如一頓豐富晚餐般份量的食物。
如果你覺得澳門的物價已經很高的話,那麼你應該嘗試在紐約食一頓飯或者買一些基本的食材。這裏除了食物本身的價格外,還要加上超過百分之八的銷售稅。一小罐亨氏焗豆在澳門的成昌超級市場可能賣澳門幣7.8元,在紐約就可以賣澳門幣42元。即使是在外面吃一頓簡單的早餐,只有兩隻蛋,一些煙肉、多士和咖啡,也要花上港幣210元。這是我們澳門價錢的最少兩倍。而且這還未包括那些侍應期待你會給他們的百分之十小費哦!
當然,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不好的。紐約的建築看起來都保養得很好,這裏的畫廊、博物館及百老滙歌劇院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最好的。坐在一輛開篷巴士上,在陽光普照、藍天白雲的一天遊覽中央公園,的確是一個難忘經驗。靜靜地看着圍繞美國世貿中心九一一紀念廣場水池行走的人,這個水池震撼人心的設計以及周圍的人們實在很好地反映美國那創新及堅毅精神。
最重要的是,不論我走到哪裏,都可以看到人們面上掛着一個溫暖的表情。我甚至會說他們那些的士司機比我們的都還要有禮貌,雖然這可能不算甚麼稱讚。而路人都很友善,願意停下來給我們這些問路的遊客一些建議,或者幫助我們買一張旅客車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