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之源
在1951年,一部好萊塢的B級電影《濠江梟血》(“Smuggler’s Island”)在美國的大銀幕上熱播,以鮮豔的彩色技術呈現。電影大堂海報宣稱這是一部冒險片,故事背景設在「中國海盜港」。猜猜看在哪裡呢?當然是澳門。儘管《濠江梟血》在票房上並不成功,它只在小型電影院和露天電影院上映,甚至年輕人去那裡主要是在父母的車裡親熱,而不是去看電影。幾乎沒有人對電影進行評論。即使有評論,評論的內容也像是工作室的新聞稿重複,只是為了填充報紙的一欄而已。然而對於我們這些喜愛澳門,對澳門歷史感興趣的人來說,《濠江梟血》是一種享受。像我們這樣的人觀看《濠江梟血》,由一開場的旁白––描述的真實的1950年代澳門港外滿帆風帆的船隻場景中,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澳門:最忠誠的葡萄牙殖民地,
東方的摩納哥,
位於中國海岸線50英里外,
從古代開始就是走私者的避風港,
而他們自己又成為無情的海盜的獵物,
即使在今天海盜仍然在這片海岸肆虐。
澳門:陰謀與神秘的島嶼數種語言中不斷傳出的耳語:
黃金…黃金:澳門的命脈。
在1930年代,曾研究東方哲學的美國記者Harrison Forman,從西藏一路穿越中國,抵達上海時正好目睹了1937年的日本入侵。然後他向南前往廣東、香港,最終到達澳門。福爾曼在二戰後留在亞洲,再次回到澳門。他在那裡發現了一個「陰謀之島」,而且他一遍又一遍地聽到「黃金」這個詞。
當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期間和之後,澳門以走私各種物品而聞名,包括鹽、米、煤油、鴉片、人口和黃金。它確實如戲名所說,是一個「走私販之島」。劇本基本上直接取材自Forman的報導。Steve Kent是一名退役的美國海豹突擊隊員,被沖到澳門沿岸,靠著他的潛水技能尋找失落的寶藏勉強維持生計。他遇到了Vivian Craig,一位從菲律賓來的女人,穿著一條非常緊身迷人的裙子,她在南海的一場飛機失事中失去了一批珍貴貨物。所以現在她需要Steve的幫助。Vivian Craig聲稱她的貨物是昂貴的化妝品。Steve對此表示懷疑:「在澳門待了三年,你會變得疑心重重」。話雖如此,他無法將目光從她身上移開。
他想得沒有錯。她所說的昂貴的化妝品,實際上是一箱金塊。女人是一名走私販,想要將她不知何處獲得的黃金從馬尼拉運出到澳門,將其熔煉,然後走私到香港,在那裡的價格是其他地方的兩倍。但她的黃金最終意外沉入了南海的海底,而且Vivian還在逃離她那個可怕的老公。他的老公穿著量身定制的西裝,帶著一口地道的英國口音,但實際上只不過是個靠不正當手段賺錢的騙子。現在他在澳門,也想要分一杯羹。與此同時,腐敗的葡萄牙警察和海關、當地的中國海盜,以及一位為Vivian的贓物洗錢的,名叫Dr. Lorca的混血男也都想從中獲利。
那些熟悉澳門歷史的人會發現,這與澳門在戰時的權傾一方和戰後的黃金交易促成者Dr. Pedro José Lobo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Forman曾與Lobo見面,與他坐下來,聽他解釋他當地的黃金交易活動。後來,Ian Fleming(即是James Bon的創作者)來到澳門,也與Dr. Lobo見面,聽他娓娓道來《Thrilling Cities》對澳門的描述,以及他為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撰寫的冒險旅記。Flmening對Labo將自己獨特的個性元素融入他創造的大反派Auric Goldfinger中感到驚嘆不已。
在《濠江梟血》中,Steve Kent在經歷了一連串的背叛、雙重背叛和三重背叛之後,展開了一場船隻追逐戰,橫渡海峽來到曾經臭名昭著的海盜據點Bias Bay,期間還有一些槍戰,最終以一場真正的盛大煙火表演作為結局。沿途還展示了澳門和灣仔口岸以及外港和內港的風景,可以看到一些飄滿風帆的中國古帆船的美麗景象,仿佛回到了1950年代初的澳門。好萊塢對澳門細節的呈現還算不錯。即使在洛杉磯的環球影城,果亞警察的服裝也還原真實,曾經點綴殖民地街道的古老鐵製路燈柱也得到了準確再現。而片中虛構的海濱酒吧、賭場和擁擠的三板船都是在加利福尼亞州創造出來的。
好吧,我承認《濠江梟血》可能只對那些對澳門著迷的人來說才是一個難得的作品。雖然Jeff Chandler (Steve Kent) 是一個蹩腳的演員,Evelyn Keyes (Vivian Craig) 的角色衣服和珠寶的預算並不多,而且他們本可以更好地利用環球影城拍攝場景。但正如我綜上所述,這齣電影的故事情節,深入挖掘了1950年代澳門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關鍵詞:金子—如何獲得金子、如何走私金子、如何交易金子,以及澳門對金子的痴迷。正如《濠江梟血》所描述 :「金子:澳門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