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澳門文學 需要作品, 也需要平台

去年底,台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文訊》雜誌社合作推出的「小說引力:華文國際互聯平台」公布了「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入選名單,包括10部台灣長篇小說與10部華文長篇小說(上海、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各二),其中兩部澳門作品分別為梁淑淇的《我和我的…》以及李宇樑的《上帝之眼》。這次評選作品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主辦單位整理了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出版的長篇小說,主辦單位邀請了台灣、上海、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專家學者、作家、文學編輯等,透過記名制投票方式開展票選及推薦工作。其中,澳門方面的候選小說多達14本,從中嚴選出的兩本,可謂精挑細選、實至名歸。
 
近年來,澳門的中、長篇小說頗為繁榮興盛,追溯起來,2008年澳門基金會與澳門筆會舉辦的首屆「澳門中篇小說獎」,以及2014年澳門基金會與中國作家出版社、中華文學基金會聯合策劃出版的首批「澳門文學叢書」,為澳門的寫作人提供了一個難得的中、長篇持續發表平台,直接催生了一大批本土作品出版。這從「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候選名單內的作品大多來自上述兩項活動,而最後入選的《我和我的…》與《上帝之眼》亦均為「澳門中篇小說獎」得主即可見一斑。關於李宇樑這位作家以及他的《上帝之眼》,筆者去年曾於本欄介紹,而梁淑淇亦是本澳筆耕多年且創作數量、質量皆相當穩定的作家,她的《我和我的…》以澳門為背景,借用「平行宇宙」的架構設置,「藉由女主角雙生妹妹夭折、父母相繼離世的情節,來對比生與死,透過存在的價值,激發讀者思考人生」(引自入選榜介紹語)。
 
這次澳門作品能走向更廣闊的華文世界,全有賴前述的「小說引力」交流平台,亦恰如其創建宗旨所述:「以搭建台灣優質小說與國際接軌為目標」,並「藉由華文專業媒體的互薦串連,以及華文作家、評論者、專業編輯群的牽引推力,讓精彩優秀的小說作品於此擂台展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澳門文學近年創作數量不少,質量亦不差(當然,我們仍期待水平更高的作品),但與此同時,澳門文學要繼續推向縱深發展,也需要更好的平台,以提升好作品的能見度,讓更多的澳門文學作品被看見、被討論,提升社會的文學氛圍,觸動讀者的閱讀興趣,讓澳門文學成為一池有源活水。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