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牽動我們去享受一件藝術作品?當中因人而異,但現今,在功利社會氣候中,似乎有一股“速食藝術”的浪潮擾亂了我們欣賞作品的情操,從而無法純粹地欣賞一件真正藝術作品背後所隱藏的一切 —— 心思和靈性氛圍。
當下仙境般璀燦絢麗的澳門,亦不例外。今年夏天,鋪天蓋地的宣傳,我們都忙於走訪在本澳各區,欣賞為期5個月的大型藝術及文化活動『藝文薈澳』。散落於各家美淪美渙賭場的瑰麗大堂內展出,主力離不開當代赤手可熱的數碼光影媒介創作出各式各樣的大型裝置作品,通過今天無所不能的科技浪潮之便,所喚起這類型的新興作品,來激發普羅大眾的視聽感官。
事實上,時下藝術作品大部份都已脫離藝術本質的航道。對解讀作品的內容及心思,己是不合時宜及奢侈之談, 既陳腔濫調又追不上潮流。
毫無疑問地,這一切籌辦落戶於澳門下確實天造地設。
仍然,異曲之下,同在這個城區裡,某人的創作成品更能純樸地剖開了我的靈性脈搏 。
他的作品沒有極盡修飾最好一面,和展示純美的烏托邦強行給觀眾盲目接收,相反以筆觸帶動情感,刻畫給我們身處同一天空下最真緻的一面。
他的作品不只是為了取悅我們的眼晴,拋售鬼斧神功精妙的畫技去炫耀,更多的是洽如其份率性地和我們溝通。作為觀眾人性的我們,身處渲鬧和氛擾的空間裡,他的作品散發出一股獨特的情緒,能與觀者對話導引我們,讓我們從其畫作中看得到自己, 一息間讓我們與已剝離的腦海和心緒重新聯繫,引領我們走進『更為深度層次的美感欣賞及我們心靈尋問的探索經驗。』其挑選獨特的畫材,洽如其份地特顯了現代社會價值觀和隱喻了我們的疑慮 。 他描繪了都市人矛盾、猶豫不決、不光明的心理思維狀態,以及黑色通俗的城市寫照,部份是倒塞於我們心靈幽暗角落裡,最深深處、最細緻和坦裇的跌盪人生。
袁偉業,出生70年代的香港,當年澳門正藉葡萄牙統治的時期。成長於80年代的澳門,當年的經濟發展仍處慢調和沉靜的簡樸生活,90年代末經歷澳葡政權移交和2000年中期各大外資賭場續漸落戶進駐,時至今天己是物質富庶、資金豐盛的強勢旅遊形態社會,經歷文化和社會的360度變遷。他從年幼開始畫畫,並學習鉛筆素描及偶然摸索水彩技法, 然而他最終選擇了油畫作為他的創作媒介。
正如大多數本地作品一樣,同樣面對取材於那些地標性的賭場風貌,城景街道和建築物的景觀;但以此來比照他的畫作時,我們看不到依樣畫胡爐的細膩寫實手法,或簡單隨手揮筆,如出一轍地潑出多變卻空洞的創作成品。相反地,在他的作品中更可看到創作的藝術過程,當中不斷浮現一連串對作品主題更深層的推敲 – 尋找與發掘,深思和累積,消化及取捨等…建立了心思沉澱的個人藝術語言,同時,塑造了隱藏在畫作背後今天的他。
他的作品反映了時下澳門人身處這個歷史洪流和城市急速發展下的內心意像。通過他的創作,從作品上表現出抽離地觀看但又感同身受的一面,這一點緊緊地把我們從現實中聯繫到他活著的年代和創作世界中,繼而開啓了我們對於人與城市、社會之間磨擦互動的想像,就如他的宣示,『這個城市成長歷程,看似受惠了,同時又被剝奪了。』
他的藝術表達 ,強而有力而又充滿情感。
這一切都是通過他對藝術的熱情和對人性的深切洞察和揣摩來完成;他歷驗人性的本質,把答案釋然於畫筆,編織成他的專屬作品。
若要尋覓他的身影,隱藏於他作品內的跡象,會是最好的搜尋線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