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三重底線、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目作為一個框架

在筆者上一期的專欄中,我們談到了可持續性以及為什麼它是至關重要的議題。本期,我們將探討「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等主題;然而,我們首先需要瞭解在談論這些主題時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特別是在商業領域——「三重底線」。
 
三重底線是John Elkington在1994年創造的一個術語。他認為,公司衡量價值的方法不僅應該包括財務底線(即利潤或損失),還應該包括社會和環境底線。這個概念已經發展成一個容易描述的平等重疊的圓圈,在這個圓圈中,可持續性處於中心位置。它已經讓企業認識到,一個組織的長期可持續性不僅僅需要財務公平。為了實現可持續性,我們還必須符合社會和環境條件。這是否意味著企業應該犧牲財務收益?當然不是。我們呼籲組織將經濟作為一種戰略,以實現環境和社會的完全平衡。經濟收益不應該是結果,而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這裡的想法是要有一個繁榮的經濟,導致經濟的增長。換句話說,大家都應該從這個繁榮的經濟中受益,而不僅僅是少數人。
 
這給我們帶來了循環經濟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拋開「取-造-棄」的策略(即從搖籃到墳墓)。假設你今年買了一部頂級的手機,明年再買一部新的,只是為了擁有最新版。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使用了有限的資源供應,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壓力。我們應該接受世界自然循環的運作方式,並將我們的心態轉變為循環,即減少-回收-再利用(即從搖籃到搖籃)。乍看,這種轉變可能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艱巨。然而,我們需要考慮到更多。
 
在更多的工業和商業層面上,我們可以創造更安全和可循環再用的材料,或者回收有價值的金屬、聚合物和合金,這些材料在單個產品的保質期之後還可以繼續使用。在個人層面,我建議對我們目前的生態足跡進行評估——這是我們在上一版中討論過的——然後使用一個框架,引導普通公民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心態。由於我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對可持續發展戰略感到陌生,在2015年9月,聯合國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也被稱為全球目標。作為經驗法則,首先關注一兩個目標,如SDG—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
 
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應用?建立或購買一個現成的堆肥系統,如家中的蚯蚓堆肥或bokashi系統。為什麼從這裡開始?讓我們說,開始納入其他生物來幫助我們更加可持續發展,是承認世界作為一個整體運作的一種方式,不同的生態系統可以為更大的利益而共同工作。我這樣說是什麼意思?所建議的兩個系統都需要某種細菌、酵母或無脊椎動物來分解食物,再加上有氧或無氧環境的存在——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未來的對話中進一步討論。
 
在這裡,我們有一個三重底線,循環經濟的定義,加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潛在使用,以開發一個更可持續的框架,從而創造更少的生態壓力,推動一個繁榮的經濟,並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