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回望歷史 想像未來

作為中國境內“唯二”的“特別行政區”,澳門與香港有一份如手足般的共通情誼──港澳雙城從語言文化、經濟發展到政府管治,皆有諸多相似之處,所面對的林林總總社會議題(如房價高昂、粵普之爭等)也常遙相呼應。因此,對於近年問題多多的香港這顆“東方明珠”──經濟發展看似前去無路,政治爭鬥不斷撕裂內耗,公共行政管治陷入困局……澳門人隔海觀望,再返視自身,不免在唏噓之餘,暗生出幾份惶恐與忐忑來。
 
今年恰逢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大日子,珍‧莫里斯(Jan Morris)這本寫於二十年前、亦是香港回歸中國之年的《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Hong Kong: Epilogue to an Empire)由台灣出版社刊行繁體中文版,此刻展讀,令人頓生幾分感慨:自一八四二年被滿清帝國割讓給英國,直到一九九七年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百五十多年的歲月裡,香港從一個帝國邊陲的小漁村躋身為全球矚目的金融商貿港,在中、英兩國的夾縫中尋找定位與生存之道。該書作者珍‧莫里斯本身亦是一位傳奇人物──她原名為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一九二六年出生於英國,後畢業於牛津大學。一九七二年透過變性手術轉換身份。她曾任《泰晤士報》、《衛報》的海外特派記者,身兼詩人、小說家、歷史學家、旅遊文學作家等多重身份,更被《泰唔士報》譽為二戰後最偉大的五十名作家之一。
 
珍‧莫里斯在這本書裡採用了有趣的「雙線」結構:一方面以編年史的脈絡梳理了香港自開埠以來的發展軌跡,貫穿了一八四零年代、一八八零年代、一九二零年代、一九四零年代等不同時期,另一方面又透過其個人的親身見聞,記述下香港社會的各個不同面向,從人口種族、商貿經濟、政治制度……不但帶給讀者親歷其境般的臨場感,也為後世留下了一幅珍貴的香港城市及人文景觀,記錄下點點滴滴如今已湮沒於時間長河的歷史瞬間。的確,對筆者而言,《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的最大閱讀樂趣,在於作者與慣常的「大歷史」宏偉寫作技法全然不同,書中對各種人物、家族、事件,乃至建築、街道、場景的描繪,觀察細緻入微,筆法生動有趣,比如全書開篇一段,描寫作者從廣州坐船進入香港的航程,讀來栩栩如生,讀者仿佛與作者同乘一艘搖搖晃晃的輪船、在溼漉漉的南方霧氣中抵達香港這座充滿傳奇故事的異地,這也難怪其被譽為追探香港發展史的報導寫作經典範例。
 
古語云“鑒史知今”,香港有這麼一本書,其實還是幸運的(澳門人就只能徒添羨慕了),二十年之後,在對過往歷史的梳理之中,再讀此書,或許能為當下香港社會的問題找到解決路徑,並為社會未來尋找出路,而箇中最關鍵之處其實在於,大家有無坦然面對、認真反思的決心和勇氣罷了。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