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陳澄波密碼》: 結合藝術與推理的 「新歷史小說」

時間撥回八十年代的台灣:一對在文化領域各自發展的年輕夫婦,妻子方燕是報社藝文版記者,丈夫王明政則是努力求出頭的畫家,但可惜他的作品並不受市場欣賞,在藝術發展之路上進退維艱,就在此時,有位陌生人上門,帶來一幅不知名畫家的作品,並開出一個誘人價碼,委託他代為修復,也就此將這兩夫妻帶入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探險⋯⋯
 
拿下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獎首獎的《陳澄波密碼》,是電視編導出身的台灣作家柯宗明初試啼聲之作,台灣歷史小說獎創辦至今,前兩屆首獎均空缺,柯宗明是首位奪得首獎的參賽者。長期從事電視紀錄片、文化節目與舞台劇編導工作的背景,令他在「陳澄波」的背景研究方面做足了功夫,故事以修復神秘畫作的丈夫視角為經線、以出身記者的太太的調查視角為緯線,在一路查找訪談的過程中,逐步透過林玉山、袁樞真、劉新祿、楊三郎、李石樵、陳重光等一批真實人物,串連起陳澄波人生歷程的不同節點,勾勒出這位早期台灣美術大師的生命軌跡及其畫風、技巧等藝術創作演變過程。
 
陳澄波是台灣近代美術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但由於政治原因,大部分人對他的名字和故事並不知曉,不過,讀完《陳澄波密碼》,讀者仿若上了一節「陳澄波畫作藝術鑑賞課」,對他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而且對台灣早期(日治時期至光復初期)美術史也有了大致的基本認識。採用了時空交錯手法的小說,結合藝術與推理的歷史小說新形式,極具影視畫面感,尤其對不同人生階段的陳澄波的內心糾結與立場掙扎,都有非常細緻的描寫。而最令人掩卷深思之處,是書中描寫了台灣人在跨越不同時代的不同節點,卻面對非常類似的自我定位迷惘,「我是誰?」這一道看起來簡單的問題,要回答卻一點也不容易。陳澄波及其同伴們當年所面對的不同主義、思潮,以及國族認同的兩難抉擇,放諸今日之台灣甚至澳門,相信亦有一定的參照價值。
 
總體而言,《陳澄波密碼》是一本很有趣味性的小說,而更令人羨慕之處,是台灣有如此難得的一片文學創作空間,鼓勵催生以及容納此類歷史小說作品,雖然暫時作品及影響力仍有限,但相信假以時日,不難漸成氣候,不斷開創及拓展台灣本土歷史書寫的新路。反觀澳門,目前在這方面的空間仍接近空白,對歷史資源深厚的澳門來說,不可謂不是一個遺憾。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