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素來喜歡閱讀以及創作科幻小說,故此參與了本澳劇團「曉角話劇研進社」主事的「想像未來.AI世代」創作計劃,希望「科幻文學」與「劇場創演」碰撞出創意火花,透過科幻故事的想像、創作和書寫,開啟無限的思考和想像空間。今年6月12日,就和幾位同樣對「科幻」深感興趣的朋友們(包括大學教授、電台節目主持、劇團藝術總監)舉辦了一場「科學vs藝術」講座,一起探討人類與AI共處的未來世界,將會出現怎樣的時空場景?
探討人類的未來(或終結),當然不得不提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他與海因萊因、阿西莫夫並稱為二十世紀的「科幻文學三巨頭」,克拉克二戰時在英國空軍擔任雷達技師,退役後在英國國王學院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位,他於1950年開始創寫科幻小說,在作品中提出的不少預測如今都成為現實。相信他最廣為人知的科幻小說,大概非《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莫屬,故事由他和大導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共同發想、各自創作,不管小說還是影片,今天都成為電影和文學的名作經典。
不過,對人類未來的想像與探討,克拉克的「地球末日」三部曲(《童年的終結》、《遙遠的地球之歌》和《地光》)大概更發人深省:該系列首部曲《童年的終結》(Childhood's End,又譯《童年末日》)首版於1953年(後於1990年重寫,2015年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克拉克在書中對人類文明的終點做出預言:遠超地球科技水平的外星文明全盤接管了人類社會,創建了一個沒有戰亂紛爭、和平繁榮的「完美」烏托邦。但想不到的是,外星文明的最終目的,原來不止於此,將帶領人類走向最終的進化階段……
這本小說自己多年前囫圇讀過,今天再重頭細讀,將注意力從當初奪人眼球的「外星人」主題移開,才發現亞瑟.克拉克想探討重點其實並不在此──小說裡,面對遠超自身的對手,人類仍然沒有放棄挑戰的慾望和勇氣,不管是冒險窺探「超主」卡列倫的真身,還是拼命偷潛宇宙飛船深入外星腹地,地球人的獨立思維和反抗個性,就像堅守不滅的燭光,哪怕是在最黑暗、最絕望的時刻,仍然頑強地閃爍著。
在《童年的終結》裡層層推進、抽絲剝繭的故事發展,也帶出了作者探討文明進化的終極命題:儼然已成人類「上帝」的「超主」卡列倫,雖然看起來強大無比,但原來它也只是更高級文明──宇宙聯合體「超智」的奴僕,要選擇生存,就先要選擇泯滅自我,可如果人類(或任何文明)只能在失去自我意識的形態下才能存活,那即使取得了法力無邊的永生不死,又有何意義呢?我覺得,對《童年的終結》的悲劇性結尾,讀者或應反過來解讀──如果說人類文明終有一天會結束,地球的億萬年歷史將在洪荒宇宙中灰飛煙滅、不留一絲痕跡的話,人類大概是時候來認真思考:既然本來無一物,那又為何惹塵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