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如果把澳門這城市濃縮成一幅畫、一本書或一個故事,那麼,這幅畫這本書或這個故事,究竟會是什麼模樣?澳門“八零後”創作人郝元春,2009年移居澳門,目前是一名全職藝術工作者。我平日偶在臉書和本澳出版物上看到她的創作,那種與眾不同的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辨識度,因此,聽到她出書的消息,自然更充滿期待。
或許,任何一座城市都很難用單一面孔來代表,更不用說像“澳門”這樣一座充滿歷史記憶和多元文化的城市了。在澳門,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個體,都擁有不同的記憶。穿越這些記憶,不同的澳門人,對這座城市也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和想像。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澳門是“文化多元、和諧包容之地”,這種表述近年甚至濫用至“cliché”的地步,但要真正理解這句話背後的精髓,就要真正瞭解這個地方,其實一點也不容易。在我眼裡,澳門像是一幅碩大斑斕的拼圖,而我們則像一群“摸象”的瞎子,只能觸摸到或這或那的小小碎片,但也只有將這些散落四周的拼圖碎片,一小塊、一小塊地拼起來,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個城市、看見它的真正色彩。
毫無疑問,郝元春的這本《異地》(HOME)正是其中一小塊拼圖碎片。最令我深有感觸的,是作者在自序中說,她創作這本書的時候,剛好是來到澳門的第八個年頭,正在逐漸失去對這個城市的熱情,“一直身在異鄉的生活經歷。內心對於家的概念一直很模糊。即使如何完美的融入,也免不了那種不經意間感到陌生的抽離感。而令我難過的是,即使回到家鄉,已然覺得自己也成了一個熟悉的陌生人。”這段話一下子擊中了我的內心,帶來強大的共鳴,因為自己其實亦經歷同樣的心境。
澳門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生活在這裡的人,除了來自中國內地以及港台、東南亞,也有來自葡萄牙(以及葡語系國家)以及歐、美、日、韓等地的移民及其後裔。因此,對這座城市,不同的人有不同記憶,也有不同的想像。要跨出自己慣常認知的小圈子,去感受、理解別人,就更不容易了。而一本書(尤其是跨越語言藩籬的繪本)的出版,大概是最佳的媒介,能在不同板塊之間搭起互通的橋樑。
我很喜歡郝元春的水彩畫──豐富大膽的色彩、跳脫偶爾怪異的筆觸,充滿躍動靈氣和令人想像的空間,為這個我們早已習慣甚至有些麻木的恒定世界,帶來一絲出格的驚喜。心安之處是吾家,《異地》從一座小島出發,穿越一段奇幻旅程之後,終回歸內心的平靜。我希望,每個以此城為家的澳門人,亦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