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公投脫歐、美國特朗普當選總統,到德國大選後極右勢力崛起……當今世界的最大危機,或許並不在金融危機和全球暖化,而在人心──世人對看似無以為繼的資本主義模式越來越絕望,連帶對“投票式”民主制度也失去信心:在各種投票選舉中,選民們投票是理性的決定嗎?如果不是,那這種制度,還有必要繼續存在嗎?面對種種內心疑慮,此時此刻,我們更需要讀一讀這本《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Why Democracies Choose Bad Policies),在釋疑、解毒的同時,也明澄大家內心對“民主”的信念。
本身是經濟學博士、大學教授的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他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公共經濟學、公共選擇、心理學與經濟學、家庭經濟學等,過往曾於《美國經濟評論》、《經濟學雜誌》等多份學術期刊發表文章。這本《理性選民的神話》是他的首部學術專著,自2007年出版以來,獲評選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政治類年度好書、獨立出版人圖書獎銀獎,不斷受到各地讀者追捧。
《理性選民的神話》出版後,在美國媒體和政治、經濟學界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讚譽與批評兼而有之。因為作者在書中不僅批判了美國政府和公眾一直引以自豪的東西——民主,而且將其失敗原因歸結為選民的“理性的胡鬧”:美國的國家經濟政策制定方面受民情影響,正是出於選民的“偏見”,選民的選票才被貿易保護主義者、反競爭的特殊利益集團利用,進而對美國經濟造成損害。
反觀澳門,此一現象似亦適用──剛落幕的澳門立法會選舉,從結果來看,雖過往“建制派VS反對派”固化二元結構這次有所打破,新出現的“中間派”為議會政治版塊帶來新氣象,但觀其主流,澳門似乎仍是“不理性的選民”佔據多數:選民們對政治議題的冷漠、對理性思辨的忽視,仍給澳門民主制度的進化帶來嚴峻挑戰。但有趣的是,《理性選民的神話》卻告訴大家,雖然“不理性的選民”佔多,但就選舉結果而言,可能未必是壞事,因為關鍵的“中間派”反而因此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對政策的影響,未必一定比“理性選民”投選的結果更糟。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經濟學及公共選擇理論的“理性(rationality)”和“理性的無知”(rationalignorance)這兩個概念提出了質疑和修正。此外,書內還援引了大量的引文和參考文獻,顯示出作者不但擁有強大的論述能力,其閱讀基礎也是非常廣泛深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幾位譯者合力翻譯的中文版本讀起來頗為生澀,未及流暢自然,所以若各位讀者英文閱讀能力足夠的話,還是直接閱讀英文版好了,不至於浪費了這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