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光州事件」為題材的改編作品逐漸引發韓國以外觀眾的關注和討論,比如知名的「逆權」三部曲系列電影:《逆權大狀》(2013)、《逆權司機》(2017)以及《1987:逆權公民》(2018),都是以「光州事件」為背景,從不同角度描述參與這場運動的人物角色,以及他們的經歷故事。
韓國「光州事件」發生於1980年5月18日至27日期間(故又稱“五一八光州民主化運動”),當時光州的青年學生針對軍事獨裁政權發起和平抗爭,引發民眾一波接一波的抗爭行動,當時手握軍權的全斗煥領導的軍政府採取暴力鎮壓,自5月18日起的十天內,數以千計的民眾在政府的血腥鎮壓下喪生,還有更多人遭到了嚴刑拷打和政治審判。近年韓國不斷湧現以「光州事件」為題的文字及影像作品,探討歷史事件真相,剖析背後延續的社會脈絡與意義。其中,韓國作家韓江的小說《少年來了》是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出色作品。
作家韓江於前(2016)年曾憑《素食者》摘下「曼布克國際文學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她的近作《少年來了》(2014年出版,2017年出版中譯本)正是以「光州事件」為主題。出生於光州的韓江,雖在發生「光州事件」前幾個月已隨家人遷居首爾,但該事件透過身邊的大人,仍令年幼的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而令筆者感到最為有趣的,就是此書的結構──全書分為六章,分別從六位年齡、遭遇、個性各異的人物(十五歲少年東浩、少年的同窗、劫後餘生的出版社女編輯、遭嚴刑凌虐的男大學生、女工與失去兒子的母親)角度,每章都自成一個短篇故事(再加上尾篇的作者自述),多維度地交織出一幅「光州事件」下的眾生相。
《少年來了》沒有從大歷史、大事件、大人物的角度來講故事,而是以微觀視角,層層遞進、細緻入微地描寫身處其間的小人物的生命故事,作品跳出意識形態的立場侷限,更貼近當時社會之中真實人生的慾望和情感。毫無疑問,不同的社會都有著以前留下的歷史創傷和疤痕,其中蘊藏了難以言說的回憶和秘密,有的更成為了公共討論的禁忌,《少年來了》為大家提供了參考標尺,對那些希望審視和書寫歷史裡的敏感議題的寫作人而言,無疑打開了一扇窺探的窗口,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光州事件」之餘,亦回顧自己歷史記憶裡的那些幽暗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