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細小的水簾洞口進入百魔洞,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有着天然透光的石灰石大型拱頂洞穴。當中許多由大自然雕塑而成的岩石更像是為這個大殿堂作飾,使它更為莊麗堂皇,讓人驚嘆不已。當嚮導為我們指向一個雄偉的石笋講述其典故「孔雀拜觀音」時,我發現我已不期然的把注意力轉向了從各個石縫空隙中爭相湧出的山水,慢慢傾聽它的聲音、細看它流過的痕跡。山水不但從拱頂滴下,更從地下分支洶湧出至你的腳下,不禁令人聯想起巴馬獨特崎嶇的地形是如何形成。
深入石洞裏的洞穴,我們發現這裏的人都坐在石頭上,一些在冥想、一些無所事事,另一些購買土產的則與巴馬農夫殺價,殺得不亦樂乎。而隨我同行的朋友卻告訴我,他們都是為了洞裏的治癒能力而來的。
「他們都是買月票的,」張小姐,一位十分友好並願意帶我四處遊走的本地女商人說道。「他們通常每天都會從附近的坡月村過來,有時候甚至在這些洞穴裏舉行活動。」
位於流域上游的坡月村是中國各地病患的聖地,但在村內卻沒有想像中的醫療設施如醫院或診所。這個位於中國南端廣西省的小村莊原是壯族和瑤族的原居地,現在則由來自已被工業化的北方及東邊的移民主導了當地的經濟活動。走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遊人紛紛穿梭在攤販之間,他們來自中國各個令人難以喘息的大城市,而積極的商販則向他們販賣罕見的野菌、中藥及有機蔬菜。
百魔洞裏的石頭上躺着一個個背井離鄉、遠道而來的病人,他們便彷如躺在石上的石獅子,亦印證了石洞「百魔」的名字。這個畫面可謂是十分奇異,而當你想起躺在石頭上的某些人甚至用盡全力來到這裏渴望獲得一絲生機,便越發覺得畫面詭異了。而那些正處於康復過程當中的人,他們低靡的氣息則在巴馬慈祥的懷抱下隨着年月而慢慢褪去。
想知道這些病患深信巴馬治癒傳說的原因,與巴馬的當地人聊聊天便能知曉答案。我們偶遇到了楊老太,一名鶴髮童顏的瑤族女士。得知她跟隨着前人的腳步從坡月回歸到山裏、回歸到瑤族的原居地。
「我已經九十九歲了,」她不無得意地說道。「我不說你也看不出來吧?我只是過來買一些玉米,玉米粥便是長壽的秘訣,如果你想保持健康的體魄便應該跟我回村裏吃一頓午餐。」
因為張小姐想帶我去一家她十分喜歡在長壽村的餐廳,因此我們便禮貌地婉拒了她的邀請。
長壽村是廣西縣的典型河畔村莊:面對河流的是一所所殘舊的房子、房子緊貼着的是由石灰石而成的峭壁,而對面則是一片金燦燦的稻田。可惜的是壯族人已漸漸放棄了傳統的耕作,轉而投向了更新型、更容易的旅遊業。
全天候的觀光巴士載着一批批從鄰近富裕地方如廣東省來的遊客,購買各式各樣的產品,從巴馬泉水到巴馬茶葉,無一遺留。
如果有任何人對巴馬的治癒能力有所質疑,一個大大的廣告版上列出了長壽村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五個人的家鄉。當中包括六位人瑞,而其中最年長的便要數到高齡 117 歲而且據說出生在 1898 年間的黃卜 新老爺爺了。旅人亦可以在長壽村的各個民宿和小餐館裏尋到他們的蹤影,旅人的一封小利是便可以換取來自人瑞的祝福或照片。
我決定留在村裏由黃家開設、位於河畔而且價格宜人的小旅館,來度過這個下午的時光,同時我亦十分幸運得到高齡七十七歲的黃松謨老爺爺的款待。
他告訴我說:「在 2007 年以前路還沒有開通,那時候並沒有很多外來的人來巴馬。」這番話印證了這裏的旅遊業確實是新興產業,而且在世界還未了解到巴馬蘊藏着長壽之秘以前這裏的一切都是如此原始和傳統。
「五代同堂一起吃飯對我們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事。」黃爺爺的兒子說道。
彷如回應着兒子的話,此時黃老太黃媽松謨的筷子正飛快地穿越在菜餚之間。黃老太生於光緒年間,已年逾 112 歲,見證着清朝末年的歷史。
之後一天隨着我穿過盤陽河,我嘗試理解這個被本地人以及外地人共同信仰的巴馬治癒傳說。想當然如果你想嘗試巴馬神奇的治癒效果,服用中藥是勢在必行的事。長久以來中國一直信奉越是稀有及富民族色彩的神秘藥材便越富功效,而巴馬眾村名的情況正正落實了這個想法。
然而對我來說,巴馬之所以成為幸福的搖籃並不歸因於那些石頭、罕有地食材抑或是玉米粥。中醫所注重的是一個整體,巴馬使人長壽健康的是它獨有的整體環境,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被山巒過濾的淨水、新鮮且總類繁多的肉食及最重要的是它與世隔絕的環境。
巴馬,是與世間隔絕的桃源。但隨着外界慢慢的滲入,卻注定令它故有的特質逐漸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