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kxw2bLjWnIeo4jGfL5D

世紀沉浮

by

1886年,有澳門初代「賭王」之稱的著名華商盧九已經積累了萬貫家財。家中人丁日漸增多,盧九有了修建家宅的打算。於是一位友人拉著他,來到大堂巷的一塊空地。附近居住著不少非富即貴的華人,盧九對這裡的位置非常滿意,馬上在澳門總督的支持下批了一幅大地,在大堂巷7號和9號建造了兩間大屋。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只有位於大堂巷7號的大屋尚存。今天,它被稱為盧家大屋,是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見證家族史

1848年,大屋的主人盧九(本名盧華紹)在出生於廣東新會。盧九幼年怙恃俱失,家鄉又飽受當時席捲華南的洪兵起義之苦,於是他在1857年逃往澳門謀生。起初,他在本地一個名門望族家中做書童,後來逐漸對經商產生了興趣。

憑藉過人的商業頭腦,出身寒微的盧九靠經營銀號掘得了第一桶金,並逐漸獲得了在澳門經營多種賭博的特許權,包括番攤、白鴿票、字畫、闈姓、仁慈堂彩票等。他成為了澳門第一代賭王,並且是華人社區與葡國當局之間的中間人,聲名鵲起,富甲一方。

春風得意的盧九決定為自己的大家族(包括10位妻妾和近30名子女)修建大屋居住。他從廣州請來設計師,採用傳統西關大屋的建築風格,又糅合了一些歐洲特色。1889年建設完成後,威風凜凜的盧家豪宅就成了這條街最著名的標誌。

幾乎壟斷了澳門博彩業的盧九也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1900年,盧九一舉競得廣東省為期八年的白鴿票經營權,為同時在澳門、廣東開賭的第一人。然而,此舉不僅沒能讓他的事業更上一層樓,還由於日後廣東全面禁賭而將他推向了破產的深淵。1907年冬,盧九在私家花園(即現在的盧廉若公園)中自盡。

 

中西合璧

盧氏去世後,大屋落入他人之手,一度住了20戶人家之多。由於年久失修,大宅頹敗不堪。2002年,澳門文化局將大屋收歸公有,並開始進行維護和修繕。2005年,盧家大屋局部對外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步入大宅,欣賞這座建築瑰寶和它背後的歷史。

盧家大屋是用青磚建造的中式兩層建築,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據邢榮發博士研究,大屋的正立面高度與寬度之比約為1:1.618,接近視覺的黃金比例。立面入口部分內凹,可避雨防曬,在嶺南民居中十分常見。

該建築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中軸線上的兩個內庭將地面層的三間廳隔開,即門廳(又名門官廳)、茶廳(又名轎廳)、正廳(又名神廳或大廳)。越向內,私密性越強,這種空間佈局顯示了華人家庭內部的等級結構,長幼有序,主客分明。

儘管大屋主體是典型的的中式風格,內部卻融合了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例如蠔殼窗、滿州窗、鑄鐵欄杆,以及澳門教堂中常見的開有花形小孔的天花板——此技法也見於拉丁美洲的建築中。

大宅反映了澳門特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民居特點,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饒有趣味。此外,學者陳天權還指出,「盧家大屋並不如北方的四合院般遵循左右對稱的法則。在地下的左、右次間,各有一個小天井庭院,但其位置和面積並不對等……另外,左右兩邊通往一樓的扶手木樓梯,所在位置亦非相對。這正是嶺南建築的另一個特色,雖然大屋嚴守倫理觀念和主客佈局,但因受到西方自由隨意的風格影響,左右空間設計故意造出不對稱,以顯示嶺南文化不拘一格的特性。」

 

舊居新生

修葺一新的盧家大屋對外開放後,不僅是保存澳門建築特色的文物,也成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活動舉辦地。

其中一位常客即是澳門中樂團。近年來,澳門中樂團在盧家大屋舉辦了多場小型音樂會。隨性的爵士樂、歡快的廣東民樂、憂傷的葡萄牙民歌……常常在大宅中縈繞。

盧家大屋為澳門藝術節的表演場地,亦曾有花藝表演、劇場表演、DIY 工作坊等在宅內上演,吸引諸多市民遊客。今年年初的澳門城市藝穗節上,本地藝術家李沛榮及李淑雯帶來了《大堂巷七號睇樓團》,以劇場導賞的形式,通過聲光影裝置等手法,讓觀眾以非同尋常的路徑了解這座大宅的前世今生。

身處這一方鬧市中的寧靜天地,聆聽著耳畔或中或洋的美妙旋律,凝視著眼前精妙的藝術品,才是與這座古舊建築真正產生關聯的時刻。文物的保護,不只在於修復它的一磚一瓦,也在於感受它的呼吸與脈搏,將它的生命延續下去。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來自作者

此類別更多的

專欄

廣告

廣告

廣告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