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都有新戲上映;世界各地有數百新書上架;數之不盡的唱片和歌曲任你下載到MP3音樂播放器中;又有林林種種的藝術展覽、現場舞台表演,展示出當代藝術最新潮流。
在眾多的文化產物中,澳門觀眾只接觸到一少部份;公平些說,這情況較昔日已有好轉:澳門今天的文化產物比五年前多得多。再者,科技日新月異,假以時日,但凡人們想像所及,都有機會具體化,讓我們去欣賞、傾聽和細閱之前連想也未想過的事。
有量不代表有質,時下澳門內外,有很多濫於充數的藝術呈現,毫無吸引;如Roland Barthes的教晦:「大眾文化的糟糕狀態,就是出現令人羞愧的循環,即是常常有新書發佈,有新節目推出,有新電影和新作品,但總是講同一樣東西。」
那怎樣才確保澳門不錯過一股文化清流?這沒有固定的形式,但至少要有一班對藝術節目策劃上有敏感藝術觸覺、學問淵博的人才。
即是說,在背後默默付出,誠邀Laurie Anderson來澳擔任澳門國際音樂節表演嘉賓之一的幕後功臣,值得一讚,因為他們把當代藝壇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帶來澳門;同時也請來了俄國聖彼德堡樂團,帶來百老匯最精彩劇目表演。若想折衷選一些節目而又不錯過「戲肉」,那你就要學聰明些。澳門國際音樂節似乎沒令人失望,帶來高水準的表演。
只要享閱今期《特寫》對Laurie Anderson的獨家專訪,就可大概了解到這位藝壇天后在創作上的心思,懂得自身反思。專訪時,她無所不談,從政治到個人存在感,內容值得大家深思。相信下個月的來澳演出定必讓你大開眼界,意會「質量」定義。
小城也日漸洞悉到自身的一份凝聚力,薈萃世界各方的著名創作人;而當下的重點是繼續向前邁進,投入更多的心血、努力和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