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的這端坐着一個葡文作家,他熱愛中文詩歌。另一端坐着一個中國詩人,他深愛着葡國詩人Fernando Pessoa的詩作。他們就是António Graça de Abreu和胡續冬,前者為中國古典文學作葡文譯本,後者則把西方詩歌翻譯成中文。就在上月舉行的雋文不朽 – 澳門文學節進展到一半之際,在眾多校園活動中的其中一場:聖若瑟大學專場,他們兩人坐在一起,擔任分享嘉賓。
他們談論了挺多事情,其中談及西方作品對當代中國詩人的影響。現今被譽為十大中文詩人之一的胡續冬認為事出有因:年青的作家透過脫離古典文學,透過譯本讓自己走近外國作家,達到擴闊其影響圈子,聆聽自己心聲之效。
然而漢學家經常輕看中文詩歌。
「他們很重視古典詩歌,而對於當代中國詩人卻存有偏見。」胡續冬引用了一個例子:二十年前,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曾把當代中國詩歌和次等的西方詩歌作比較。
胡續冬作總結時指傳統不會被棄絕,但又很難再寫出這樣的古詩。他相信中國新詩要獲認可「還需要一段長時間」。
胡續冬又告訴我們過去的八年內,他住在北京期間,沒有進行過寫作。
「我有個奇怪的習慣,就是喜歡在酒店、飛機或火車內寫作。我覺得在旅途上寫作可以和本性更接近,因為詩歌是一趟旅程。」
在問答環節上,有觀眾問到關於古典作家的份量,說有些他認識的譯者,不承認他們翻譯西方作品是為了「逃離」傳統詩歌,即使可能真有其事。
António Graça de Abreu 回應道,古典詩歌無處不在。「詩人想打破傳統,可是他們流着的是中國人的血,而寫作又非頭腦之事,乃是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