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工匠

從廢鐵變成藝術,關家平為他鐘愛的復古摩托車注入新的生命和個性。
by

G!NN!E / 圖 ELOI SCARVA

關家平,一位狂熱的復古電單車迷,他擅長在保留車輛原有年代感的基礎上,用精細的手工技藝,調製出獨特的復古色調,讓舊物展現出一種真實的年代感,在光線下呈現豐富而多層次的質感。

巔峰時期,他曾收藏過60輛二手電單車,這些被他人視為廢棄品的車輛,經過他的巧手改裝,擁有了第二次生命。

「我改裝電單車最講究的是平衡,」他說道,「整輛車的造型會根據駕駛者的身形比例來量身定製,改裝後的車不僅獨一無二,還能兼顧騎乘的穩定性。」

然而,關家平也曾經疑惑:「這些我覺得很酷的手工藝,其他人也會像我一样喜歡嗎?它們能被視為藝術嗎?」

十多年前,他萌生了開設一家改裝車行的想法。朋友的一句話給了他信心:「誰說不行?知不知道什麼叫機械藝術?只要用去心做你喜歡的東西,那就是藝術。」

看著車庫裡那些80至90年代的電單車,他決定將車行命名為「Retro Garage」。

在Retro Garage的門口,擺放著一輛充滿設計感的經典二衝程運動摩托車,車身裝飾著百事可樂的圖案。

「這輛車至少已經有34年歷史,它的主人是一位已故的本地賽車手,他的兒子把車賣給了我。」他相信,老舊的電單車可以通過改良引擎設計,加裝上現代的剎車系統、避震器、腳踏和輪胎等零件,來重新煥發出它們的不羈灑脫感。

這種以汽車和摩托車改裝為基礎延伸出的藝術創作,稱為匠藝文化「Kustom Kulture」。它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當時軍用的哈雷電單車被人們拿去改裝,拆除了槍械和子彈箱等裝備, 改造得既剛毅又有越野風格。人們騎著這些改裝車在街頭馳騁,享受音樂、美酒,去理髮店做男士美容、刺紋身和玩搖滾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

關家平從小學習繪畫,師從著名設計師及藝術家畢子融學習素描藝術。他將對美學的理解融入電單車改裝的各個領域,從車身、頭盔彩繪到潮流配件設計,每一輛車在他手中都能「變廢為寶」。甚至連衣服、鞋子和手提包等日常用品,也留下了他改造的痕跡。

復古電單車在路上總是格外引人注目。

「澳門有許多懷舊的建築和充滿年代感的街道,對我們的車來說,是一塊絕佳的背景板。」關家平感歎道。

關家平對電單車的熱情感染了許多人,他還在澳門成立了多個電單車愛好者組織,如澳門復古電單車協會和澳門經典文化車協會。車友們經常聚在一起交流,騎著車親近大自然,享受咖啡時光。

從小, 關家平就是一個喜歡騎車爬山涉水、不怕摔的小孩——最初他迷上了BMX極限單車和技術單車,後來逐漸將熱情擴展到了各類電單車。

「我經歷過無數次摔車, 但每次都大難不死」, 他回憶道,「所以我的膽子越來越大,車也越開越快,時速甚至達到140公里/小時。」

他展示著手上的傷痕,補充道:「我的雙臂和雙腿都骨折過,牙齒也掉了很多顆,手肘、腳踭和膝蓋幾乎總是帶著傷。」

他自豪展示自己那雙「電單車手」— — 由於長年扭動油門,他虎口的肌肉特別發達,握拳時,栗子般大小的肌肉凸出可見。

不過,即使你沒有一雙「電單車手」,甚至沒有一輛復古電單車,也不必灰心。關家平列出了一套復古車迷的經典裝扮,讓每一位車迷都可以感受這種復古氛圍:長髮或鬍鬚造型(男性)、牛仔褲、工裝靴或Vans滑板鞋,以及色彩張揚的頭盔。

「穿上皮衣和牛仔褲,蹬上一雙皮靴,戴上頭盔,你也能成為一名狂野、叛逆的騎士。」關家平說。電單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悠閒的生活方式,現在甚至又重新變得時髦,讓你想拿起躺在家裡塵封已久的皮衣,重拾那段鍍了金的自由歲月。

關家平:「在漫長人生旅途中,我逐漸悟到自己並不喜歡與金錢掛鉤的工作,我渴望創作出能引起他人共鳴的藝術,自在表達所思所想。因為人的生命終將消逝,但我們創造的藝術卻會永存。」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此類別更多的

專欄

廣告

廣告

廣告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