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knot

關於戰爭的記憶

Local artist sandy Leong creates works inspired by poetry and a tragic family past
by

 

每次戰爭過後
總得有人處理善後。
畢竟事物是不會
自己收拾自己的
了解
歷史真相的人
得讓路給
不甚了解的人
以及所知更少的人
最後是那些簡直一無所知的人。
 
總得有人躺在那裡—
那掩蓋過
因和果的草堆裡-
嘴巴含着草葉
望着雲朵發愣
 
 
上述的詩句出自於《結束與開始》,一首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詩人辛波絲卡(1923-2012)所寫的詩,啟發了本澳藝術家梁倩瑜。詩中所流露的一份對生命的唏噓、對親情的重視,同時也於她的展覽《也在》中表現出來。該展於澳門劇場圖書館舉行。 
 
 「這首詩寫的是人們在戰爭中所受的苦。當讀到這首詩時,我很感動。我的家人都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一份情感上的糾結,就把我們和詩緊扣在一起,也吐露了他們當初來澳定居的原因,心裡渴望一份和平,迎接新生活。」梁說。
 
《也在》是三代人之間的對話:女兒、母親和婆婆。其中有一展品是由梁的母親創作的,以抒發對祖母的懷念。文革時,祖母被人猛烈批鬥,譴責她不道德的行為:長得太漂亮。
 
「當時,人們恨透我婆婆,把她的頭髮剃成十字的形狀,刻意令她難堪。文革後50年的今日,我媽媽仍然很清楚記得當日的情景。」她繼續說:「所以她造了一個中間有髮繡的雕塑,以表達她對婆婆的愛,縫補內心的傷痕。」 
 
梁倩瑜和她的母親一起從創作中追溯她家三代人的回憶片段。
 
她說:「我和她共閱的一首詩,把年代的間隙縫上,我們走到彼此的跟前,細閱超時代縫隙中不至流失的質地。」
 
「這是一場美好的經歷,和讓我出生的人共處一個相近的年紀。連接除自己人生以外,更久遠的有關歷史和記憶的想像。」梁說。
 
然而,觀者仍可從梁倩瑜的詩中體會到昔日的記憶 。
 
 
「那是一個拿糧票的日子。」
 
「放學回家後要到塘裡撈紙漿,放雞養鴨。」
 
「生理期的時候,把特製的衛生膠帶掛在腰間,墊上一層層手磨的紙。」
 
「我們當時『家庭成份』不好,學校裡教的都不是很正統的課程,我幾乎都是靠讀小說自學的。」
 
⋯⋯
 
「我那時大概十二歲,每天幾乎都在海邊看到從上游飄下來的屍體,那時國家很亂。」
 
《媽媽跟我說》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來自作者

此類別更多的

專欄

廣告

廣告

廣告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