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Y G!NN!E / 圖 ELOI SCARVA
走進一間位於塔石街區的皮具工作室「皮閣」,一股沉穩的皮革氣息撲面而來。店裏每個角落裡堆疊著來自義大利與法國的牛皮、羊皮,牆面上掛著造型各異的手袋與鑰匙包:飛翔的紙鶴、貓頭鷹、色彩繽紛的糖果……




店主KKChen正俯身在工作檯前,手握裁皮刀修剪一張深褐色的霧蠟牛皮。KK與皮革的緣分,始於童年的一把剪刀。


「小時候,我喜歡將舊衣服拆解再縫合,用布料拼湊出新東西。」她回憶道。
工作後,她曾任職銷售員,「日復一日的跑數生活讓我逐漸疲倦」,她感嘆。
幾年前,疫情讓世界按下暫停鍵,但這也讓KK迎來了一個做回老本行的機會,一份她真正的熱愛。
「我決定拿起手工書,買來第一塊植鞣牛皮,試著為自己做一個錢包。那時純粹想逃離現實,沒想到一刀裁下去,竟裁出了新人生。」她說。
自學的過程不僅磨練了她的意志,更提高了她的技藝。她笑稱自己是「強迫症患者」,曾為了一隻白色多邊形皮盒反覆拆解兩個月,只因拼接角度差了一毫米。失敗的邊角料堆成小山,她卻從中悟出道理:「手作沒有捷徑,時間是唯一的解藥。」
後來,她將作品放上社交平台,竟收到陌生人的訂單。客戶的一句「你的設計很有辨識度,細節比市面上的更細膩」,讓她決心在2021年租下咖啡店二樓的小空間,正式成為全職皮匠。




KK的工作室以「訂製」為核心。客人帶著故事而來:有人想復刻出公文包,有人想贈送禮物給另一半,有人希望在皮具上烙下孩子的名字。
「我很享受將抽象需求化為具體設計的過程。」她說。疫情後消費市場愈發急躁,她卻在去年將店面搬遷擴張,專注於高難度訂單。即使是最基礎的卡夾,她也堅持根據皮料特性調整版型。
「如果為了速度犧牲手感,就是對皮革的辜負。」KK說。「每一塊皮革都要先『按摩』平整,像給它做SPA。」KK一邊說,一邊演示起她平時如何鋪平皮革的紋路。
除了訂製,KK也教授皮具DIY課程,一門關於耐心的課程。
初學者一般需要用四小時來縫製卡夾,KK會協助客人在練習皮上反覆劃線,直到能穩穩切出筆直的邊緣。
「現代人太習慣『立即見效』,但手作會逼你慢下來。」KK說。
「許多客人會感嘆這份專注能讓他們把手機和時間拋到腦後。」她認為,這正是手工的療癒性——「它不追求完美,而是接納過程中的笨拙與頓悟。」
工作檯旁立著一架古箏,KK說這是她的「靈感充電站」。一身黑色龐克穿搭配粗銀頸鏈,她低頭卻能彈一手行雲流水的古箏。她撥了撥短髮笑道:「很多人說我反差很大,但皮革也是這樣啊,粗獷與細膩本來就可以共存。」
她又展示了向上海導師學來的塗色封邊工藝:用特製畫具將染料層層疊塗於羊皮切面,再反覆打磨至光滑如釉。
「機器封邊一壓即成,但手工塗邊需要等每一層染料乾透,就像在皮料上作水墨畫。」她解釋,「這種工藝的門檻不在技術,而在願不願意為一道邊緣耗費兩小時。」
這種「慢」的堅持,甚至體現在選皮邏輯中。她偏愛義大利牛皮的粗獷紋理,「用越久,色澤越深,像老友般可靠」,KK介紹道,而法國羊皮柔軟如肌膚,「但它需要以雙倍耐心處理邊角。 」
環顧四週,KK的店裡並沒有任何所謂的「網紅爆款」,卻總有顧客駐足良久,欣賞她的原創皮具藝術之美。她拿出一隻已陪伴自己三年的黑色牛皮包,邊角磨損處泛著溫潤光澤。




「這些痕跡不是缺陷,是我與皮具共同成長的印記。」她說。
在這個追求「無瑕」的世界,真正的奢侈,正是那些笨拙的、耗時的、帶著呼吸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