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9895488018_7--

逃亡和救贖

A new graphic novel tells of the plight of Jewish refugees in Shanghai in the 1940s
by
小說《上海夢》由葡萄牙畫家 Jorge Miguel 繪圖、法國作家Philippe Thirault撰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了猶太人從納粹德國逃往日據上海的遭遇,主人公是來自柏林的猶太電影導演伯恩哈德。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後,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剝奪了基本權利,先是被關進猶太區,不久後又被驅逐到集中營,紛紛喪命。不過,還是有些人在大屠殺的黑暗降臨前不久設法逃出了德國。
 
逃亡者的目的地各不相同,從美國、葡萄牙到巴勒斯坦、阿根廷或加拿大。但那些去遠東——尤其是上海——避難的逃亡者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這個被日軍佔領的中國城市,在當時是許多外國人的家園。
 
1938年,希特勒的反猶主義開始大行其道,柏林猶太人的生活苦不堪言。小說的主人公伯恩哈德之前在UFA電影公司工作,但因猶太人的身份而遭到解僱。拼命找下一份工作時,他意識到,應該為自己和家人制定逃亡計劃。他和妻子伊洛計劃在熱那亞登上一艘開往中國的輪船,但在最後一刻,伊洛決定回到柏林的父親身邊,隨後再和丈夫匯合。船已起錨,伯恩哈德才意識到計劃有變,只得獨自駛向上海。
 
書中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參考了真實記載。
 
「我和Phillipe之前合作過,」Jorge Miguel說。「這本書取材於Edward Ryan 和Yang Xie的劇本,本來是要拍成電影的。然而電影沒有拍成,後來被法國Les Humanoïdes Associés出版社買了下來。一開始的劇本更有戲劇性,有些人物死了,有些飽受折磨……我們在最初劇本的基礎上修改了很多,重點是讓故事更有畫面感,不需要太戲劇化,但故事主幹還是在的。」
 
「這很可能是唯一一本描述一個猶太難民從歐洲逃亡到中國的整個歷程的書。這讓我很興奮,因為我之前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我想大多數人也不知道,」Jorge表示。
 
「當時,上海對難民開放。它是唯一一個不需要簽證就能入境的港口,也是難民最後一個可以容身的地方。但在上海的生活很艱難,那裏不是甚麼應許之地。為了這本書,我做了很多調查,很多當時逃到上海的人接受採訪時都說,儘管他們作為猶太人的生活很艱難,但都比不上日本佔領下的中國人,這也很奇怪。」
 
Jorge Miguel
 
為了創作這本書,Jorge投入了大量時間進行歷史和視覺研究,他收集了20世紀初上海的各種圖片和元素,用以構建場景,創造人物,並從視覺上呈現 Philippe Thirault 創作的故事情節。
 
研究工作量巨大,他們得到了很多支持,還接觸了上海的電影製作公司留存下來的大量影像。「我們在前期研究中有一筆寶貴財富,因為在Les Humanoïdes Associés有一位合作者是中國人,Edmond Li,他讓我們接觸到了中文書籍和其他資料,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來自猶太博物館、圖書館的文獻資料。當然還有很多當時上海的電影資料,幫了我們的大忙。」
 
在上海,主人公伯恩哈德躲過了納粹的迫害,但每天要面對缺衣少食的生活,滿目瘡痍的城市,以及日本當局的不斷騷擾。勉強找到住處和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後,伯恩哈德將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了一個看似瘋狂的計劃中:將妻子伊洛寫的劇本拍成電影——她慘遭納粹殺害,沒能來到上海。在《上海夢》的敘事中,上海電影業的黃金時代與一心想在電影中尋找慰藉的伯恩哈德的故事交織在了一起。
 
「對我來說,漫畫小說就像拍攝之前的電影。在電影製作中,很少有人重視分鏡的製作,但那是一部電影必不可少的部分。當然,在這個故事中,電影還有另一重意義,因為本身就有一部電影要拍,這對故事的構建很重要。」
 
Jorge Miguel 出生於阿馬多拉,在葡萄牙出版過漫畫,但他的職業生涯是在教材插圖和廣告畫中發展起來的。在某種契機之下,他的名字開始出現在法國出版商 Les Humanoïdes Associés 出版的漫畫書中,藉此進入到了巨大的法國和比利時出版市場。「一開始我是為兒童讀物和教材創作插畫,現在還在法國繼續這項工作。現在,我的書在美國和加拿大都有銷售,還被翻譯成了英文、法文、德文、荷蘭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還有葡萄牙文。」
 
 
《上海夢》
by Phillippe Thirault & Jorge miguel
Edição integral
Translation Jeremy Tiang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來自作者

此類別更多的

專欄

廣告

廣告

廣告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