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猶如生活,有時很具有諷刺意味。
「艾未未·缺席」美術展於近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舉行。實際上,北美館與艾未未這位極具爭議的藝術家自2009年就已著手策展。但是,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此展覽直到兩年後才得以舉行開幕式。原因是艾未未被失蹤,而且被內地當局拘留81天,直至此展覽開幕式之前的幾個月才獲釋放。但是,毋庸置疑,艾未未真的未能到臺灣出席開幕禮。
「艾未未·缺席」共展出了艾未未的21(組)件藝術作品,時間跨度從1983年至今,這也是艾未未在華人地區的首個大型個展。此次個展佔據了整個一層,觀眾必須穿過幾個房間才能看到艾未未為北美館側廳量身定做的《永久自行車》。
觀眾可在展廳入口處看到他的作品:《十二生肖》青銅獸首。此作品的靈感來自圓明園的「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這些銅像是清朝時期的紅銅鑄像,屹立在圓明園海晏堂之外,銅像獸首於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時被掠走。多年之後,一家中國公司付鉅款把一部分獸首從西方購回。艾未未的12枚青銅獸首復原作品在來臺北之前曾經在紐約、洛杉磯和倫敦展出。
「艾未未·缺席」展出的作品是艾未未的生活追溯,包括他80年代旅居紐約時的攝影作品,以及90年代回到中國,在北京東村藝術社區記錄的社會文化景像。
觀眾可以通過這100張攝影作品瞭解更多這個時期的社會。艾未未用他的鏡頭紀錄下了許多無家可歸者、員警、畫家、音樂家、詩人和許多藝術家,如雕塑家王克平和導演陳凱歌。此外,艾未未還為自己拍了許多照片。
通過這些照片,觀眾可以看到艾未未的生命旅程:他身體越來越老,但思想越來越強悍,作品也越來越具挑釁性。但是,北美館的「艾未未·缺席」個展不是一個具挑釁性的展覽。除了那張著名的《透視學─天安門》以外,幾乎沒有與政治相關的其他作品。在那張照片上,54歲的艾未未向遠處的天安門伸出中指。那支手指沒有遮住天安門上的毛澤東像,挑釁威權的意味濃厚。
此次展覽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包括:雕塑、陶瓷、大理石、古木器、錄影,以及大量的單車。
傑作
艾未未能在北美館舉辦個人展,是由於他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展覽時遇見了當時的館長謝小韞。同年年底(2009),艾未未訪問臺北。因此,在他著手創作《永久自行車》之前,他已經對北美館的空間非常熟悉。 這不是他首次使用單車創作作品。但是此次使用的單車數量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數字。這1200輛單車絕對可以給人一種壓倒性的視覺印象。
《永久自行車》高10米,搭建這件藝術品的團隊共用了八個星期才完成安裝。這件作品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催眠似的魔力。但是據館長介紹,它還有更深層的含義:這層巒疊嶂的迷陣式空間,猶如具傳輸動能的抽象造形,「象徵著中國社會環境邁向變遷中的進行式」。
艾未未是中國著名詩人艾青的兒子。如果說他不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藝術家,他至少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中國藝術家之一。2011年,他被內地當局拘留,釋放後被控逃稅及經濟犯罪,獲處罰人民幣1500萬元。如果你認為「艾未未·缺席」的原因應該是這些事件,或館方至少應該提到或強調這些事件。那麼,你就錯了。
北美館如此「低調」,新聞稿和新聞材料中既對艾未未的不同政見隻字未提,也沒有提到他被拘留三個月。
臺北市立美術館「缺席」的不僅僅是艾未未本人,還有他的一部分故事。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缺席」的這部分是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