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Jing

美麗新世界

by

對一些在中國遊玩的歐洲人來說,那些不時映入眼簾的熟悉建築一定曾讓他們迷惑不已:上海郊區的比薩斜塔,武漢某大學外並排而立的凱旋門和獅身人面像,北京某個區政府的克里姆林宮,還有無數的巴黎、佛羅倫斯、泰晤士小鎮⋯⋯它們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無處不在,成了一道奇異的風景。

這些仿歐式建築吸引了中國攝影藝術家唐晶的注意,他希望通過鏡頭,讓人們對這一現象有更深刻的思考與討論。我們在展覽揭幕前對他進行了採訪,探尋了這些作品的創作歷程。

唐晶在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取得了學士學位,隨後前往德國卡塞爾藝術設計學院學習攝影,在德國一住就是十年。回國後,他是十分活躍的自由攝影藝術家和策展人。在被問及放棄雕塑轉投攝影的原因時,唐晶笑言,「雕塑系畢業了以後在國內找工作的話,就是做那些大型的工程。這些工程的粗糙程度和工程方面不可言說的秘密正是我現在攝影作品中想反對的。」。

展覽的英文名「No Where There」是烏托邦(Utopia)的釋義,而中文名則直接取自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反烏托邦名著《美麗新世界》。唐晶解釋道,「這一系列的作品有比較強的批判性。我之前的作品多跟城市的發展有關,但是我始終覺得國內的城市和建築,簡單來說,沒有太多文化。我們自己本身文化的傳承丟失了,或者說是模糊不清。其實在文化導向上,國內這些年來一直在引導大眾進行消費,所以這個系列是想通過建築引導大家思索消費與文化。」

小說《美麗新世界》中描繪的世界並不美麗,正如唐晶攝影作品中呈現出來的亮麗建築也和實質上的文化缺失形成了強烈對比,「表面的美麗只不過是鼓勵消費的工具,」唐晶說。

這一系列作品創作於2013年至2015年,拍攝地點包括上海、武漢、杭州等。在此次展覽中,10件展品以照片形式呈現,另有3件以燈箱的方式展出。唐晶覺得燈箱是更好的載體,「燈箱是廣告的形式,特點是自發光,很絢麗奪目,會讓你覺得很漂亮。它就像照片中這些仿歐式建築的功能一樣,吸引人的注意力。當大家注意到畫面時,可能覺得這是歐洲,然後再看一下又覺得不像,這就會把人引入到更深層的思考中。這就是我拍攝的目的。」

「我沒有選擇購物小鎮、主題公園這些類型的仿歐式建築,我選擇的建築都處於公共區域,」唐晶補充道。「比如有一個很像倫敦塔橋的建築,仿得很像。它其實就是一座橋,在蘇州郊區,屬於公共景觀。一旦它成為公共景觀,大家就會思考,是誰拍板決定修這樣一座建築?造這種歐式建築,他想傳達的文化理念是什麽?」

這類建築之所以在全國範圍內大行其道,「並不只是因為文化殖民主義,」唐晶說。他指出,民國時期外國租界中的歐式建築是有文化內涵的,而且往往保存完好。與之對比,傳統的中國建築卻沒有如此好運。結果就是,「政府要建大型公共設施時,不知道應該是什麽樣子,只能仿製。」

不過,這位年輕的攝影藝術家覺得,一味仿古也並非解決之道。例如代表上世紀九十年代最流行建築樣式的北京西客站,有現代風格的主體和中國古代宮殿式的屋頂。「社會有對大空間、功能性建築的需求,但是找不到相應的美學範式去滿足這種需求。所以他們會很簡單的覺得,功能上就仿西方,形式上呢,就蓋個大屋頂。但是失去了細節的支撐,失去了文化的含義以後,就只是一個空蕩蕩的架子。這不僅僅是傳統文化丟失的問題,而是傳統文化沒有找到自己在現代文明中的發展路徑。網絡上也有很多對這種現象的諷刺,但是我希望通過藝術的轉換以後,大家能冷靜地看待這些作品,有更多思考和討論。」

「我知道這些問題很難回答。但是藝術家的任務是提出問題,而不是回答問題,」唐晶笑著說。他覺得,這些建築流行的原因和意義不僅關乎文化、美學,也關乎經濟和社會導向。「我們可以參考其他地方的經驗,例如台灣、香港甚至日本在保存中國文化傳統方面都和大陸不一樣,」唐晶說。「我對這次在澳門舉辦展覽非常興奮。我的作品裏有中國本土的因素,也有我在國外多年的閱歷、經驗和視覺習慣。當它拿到不同文化的地方展覽時,環境、語境不一樣了,和大家探討的東西就會更新鮮一些!」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來自作者

此類別更多的

專欄

廣告

廣告

廣告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