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導演梓龍(Maxim Bessmertny)而言,澳門充滿了回憶和靈感。其編劇及導演的電影短片《三輪車伕》於十一月「我的城市」創意節上在婆仔屋舉行澳門首映。這是一個很「普通」的故事,類似的人物形象及劇情衝突其實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梓龍評論道。
該片製作成本不高但衝勁十足,日前入選了2014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參展。
梓龍出生於俄國海蔘崴,於1993年隨家人移居澳門並成長於斯。其父是澳門著名畫家君士坦丁(Konstantin Bessmertny)。
梓龍喜歡作曲並曾學習過哲學,他目前在新加坡的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亞洲分校主修電影碩士,同時手上還在進行一個電影長片、一個短片、一個廣告和一個MV。今期《特寫》專訪梓龍,就其最新電影為讀者一探究竟。
《特寫》:《三輪車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梓龍:這個片子拍了一個被淡忘的職業,一個漸漸消失的傳統行業。聚焦在社會上的普通角色──三輪車伕、出租車司機以及他們如何在複雜的社會中艱難求生存,有時不得不為了家庭、為了付房租而掙扎在犯罪的邊緣。這是一個關於底層人物生活的故事,我的所有故事都源自真實生活,關於那些靠雙手吃飯的人們。人應該創造東西而不只是賺錢,錢是很虛幻的。這樣的人物放在電影裡才有意思,而且影片中他們都在做事而非妄談,光有對話對我來說很無聊。
這個電影的故事背景可能發生在亞洲其他地方嗎?還是僅僅只會發生在澳門?
在我的概念裡沒有亞洲、歐亞或是歐洲之分,四處皆然。電影和音樂一樣,都是普世藝術。你是聽音樂的時候會特別留意是美國或意大利音樂嗎?如果好聽,那就是好聽,跟是哪國的無關。這個電影更多的是在討論普世價值,如何生存;這個意義上來看,像仇殺、報復或敲詐這些事,也許都是我們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會遇到的。
這部電影還是被認為是百分之百澳門製造。你也這麼認為嗎?
我覺得之所以這麼說,因為我就是百分之百的澳門製造,或者至少有百分之九十八的澳門因子,目前為止的我的大部份人生都在此度過。還有在片中出現的那些不同角色,像是賭場裡的豪客、出租車司機、三輪車伕,甚至中藥鋪裡的那些打牌太太們,他們完全就是在扮演自己。
本片入選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展映對您有何影響?
這是我莫大的榮幸。能夠有機會去看一看是一次很棒很好的經歷。直到到達現場後我才意識到這是多麼大型的一項盛事,有像小羅伯特·唐尼這樣的人一起走紅毯,而我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短片導演。很棒的是可以和眾多短片製作人齊聚一堂。今年是該影展史上首次選擇三十個國際短片參展,從3500個申請者中選出。我非常感謝大家的厚愛,但參展並非我做電影的目的。我做電影是因為我只會做這個,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其他的事。
音樂現在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從未停止玩音樂。高中時我想過做搖滾明星。我特別享受創作的過程,無論幫別人寫歌還是作曲。我很希望有機會能和更多的音樂家合作,這是我生活樂趣的一部份。
你認為有一個成功的畫家父親是否對你的人生產生任何影響?
當然。如果我現在十五歲,可能會回答沒有,但其實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藝術、音樂,我從小就畫畫和練古典音樂,自然不太可能去做律師或會計師。就好像法國導演讓·雷諾阿,他父親是著名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他也是很受父親畫作和做事原則的影響。但是讓的繪畫實在不行,所以他轉而拍電影和寫作。我也希望能形成自己的電影風格,因為我的畫偏向卡通而非大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