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983

方寸見無限

by

衍畫廊是澳門首個私人藝術畫廊,自2011年開業以來曾舉辦多個頗有影響的當代藝術展。《藏世之藏》是他們首次舉辦喜馬拉雅主題展覽──他們從青海熱貢(藏區)帶來傳統的唐卡,從荷蘭、紐約和澳洲帶來西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事實上這也是他們首次嘗試將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共置一室。

「唐卡」是藏語音譯,在對於這個詞語的諸多解釋中,其中一種是「唐」含義為廣袤無邊的空間,「卡」則指的是填補空白,兩者合起來,指代這種反映西藏文化的宗教捲軸畫。

唐卡多以藏傳佛教中的諸佛、菩薩、護法神等為主角,透過面容、法器、姿勢等傳遞訊息。唐卡的每一幅圖案都有着特定的意義,如心臟代表慾望,經書經文則代表智慧與知識等。唐卡的繪製必須嚴格遵守尺寸比例,甚至作為邊框修飾的一花一葉都不得隨意更改。正是這種嚴格的複製使得每一幅唐卡都成為對於宗教記憶一絲不苟的傳承,用信仰傳承記憶,也因而被賦予了宗教的感染力,擁有了穿越時空的美感。

李本西(Liben Tashi)來自青海熱貢,是受邀跟隨展覽作品來到澳門的唐卡畫師,他從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學習繪製唐卡。他介紹道,唐卡的繪製需要耐心和信心,他每天都會固定畫7至8個小時。畫師需要自己先做畫架、縫畫布、打線條,之後才是開始作畫。由一點一線開始,要經過數十數百次的反覆上色才能讓線條幻化成形象,賦予圖像生命力。

而繪製時所使用的獨特的顏料既是令唐卡如此價值不菲、也是令其產生如此奇異魅力的原因之一。李本西介紹說,繪製唐卡的顏料皆取自於大地,有的是珍貴的礦物(黃金、瑪瑙、綠松石、孔雀石等),有的是奇異的植物(藏紅花等),有些甚至是特別的土,每一種顏料也都需要專人細細的以手工打磨,以特製的筆上色,一筆復一筆,從而創作出光彩奪目的唐卡。

這是李本西第一次來到澳門。他和他的同伴萬瑪仁青之所以選擇來到這裏,一方面是出於對宣傳自己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少數民族文化因為缺少社會關注而日漸式微,這次展覽是一次展示我們文化的機會,越多的人知道,於我們越是好事,也有助於我們保護自己的文化。」萬瑪仁青說,「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希望前往不同的地方,獲取不同的經驗。我們作品到過很多地方,但我們沒有。所以這也是第一次我們走出來。」 

無獨有偶,此次參展的另外一位畫家,擁有比利時國籍、現居住在荷蘭的西藏藝術家扎西羅布(Tashi Norbu)也是第一次來到澳門,他為自己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而興奮不已。

扎西羅布出生於不丹,曾於印度學習唐卡繪畫,後進入比利時學習當代藝術。他的作品雖然乍看上去還是植根於西藏傳統藝術及佛教文化的基礎上,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其實都有力的結合了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增添了大量時代元素,頗具「打破」的精神。

他的這種風格在其一幅名為《Burning Away  Ignorance: Leaving Behind Wisdom Mind》的作品中表現尤為明顯。在那幅作品裏他使用了傳統的繪畫方式繪製火焰,利用火焰的線條勾勒出佛像,然後在其周圍加入新聞剪報、新聞圖片甚至卡通人物等「世俗」內容的拼貼。

扎西羅布解釋說,「這個背後其實是有佛理的。 我在這幅畫裏,希望藉由燒毀佛像來燒毀佛祖的教條。佛本來是很現實的,但太多人賦予其宗教意義,太多人向他們祈禱只求解決自身問題。我並不這樣認為。只要有正確的智慧,你就可以燒毀所有的教條而自己立地成佛。」

「我曾經學過傳統的唐卡繪畫,現在則是試圖在兩種文化之間打通一條道路。」當被問及如何兩種文化之間定位自己時,扎西羅布回答說,「我不想將自己放在這個或那個位置。當討論藝術時,當代藝術、音樂、詩歌、文學、傳統藝術都是藝術。最重要的是你的藝術作品是用心創作的。藝術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而我選擇了當代藝術來表達自己。」

同場展出的還有西藏藝術家熱噶旺秋及嘎瑪平措的作品。他們與扎西羅布一樣,曾受過傳統的西藏繪畫訓練,現在都客居於海外進行藝術創作,作品中都無不反映出他們根植於心內的西藏之魂。

畫廊總監林毓珊是此次展覽的促成人之一,她籌備展覽的過程中,親自洽接世界各地的西藏畫家,感觸頗深。她說,儘管這些藏族畫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甚至所說的藏語都有所出入,但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讓人感到很「很超凡脫俗」。他們的作品也都在傳達着那些普世的價值觀:和平、愛和仁慈。無論觀者是否為佛教徒其實都可以感受到畫中所傳達的訊息。

而或者畫廊想做的,也正是以此為契機,向澳門的觀眾展示西藏人眼中的西藏生活和歷史。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來自作者

此類別更多的

專欄

廣告

廣告

廣告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