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govic-(c)Nebojsa-BABIC,-Organge-Studio,-Belgrade_1

從巴爾幹走向國際

by
被視為近十多年來巴爾幹半島最佳音樂大使的戈蘭‧布列葛維奇,音樂盛載著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克羅地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國家的民族與吉卜賽人音樂元素,又兼容並蓄地將這些元素與搖滾、古典、雷鬼、探戈等風格巧妙融合。
 
不過真正將布列葛維奇推向國際的,其實是他的同鄉電影導演艾米爾‧庫斯杜力卡,這位國際名導邀請布列葛維奇為他的多部得獎電影創作配樂,從而讓更多人注意到他的音樂才華。然而早在他揚名國際之前,他在自己國家已經是一名家喻戶曉的搖滾巨星,近年來,由他創立的「婚喪喜慶樂隊」,更橫掃世界各大演奏廳,吸引全球上百萬名樂迷入場欣賞。
 
1950年生於薩拉熱窩的布列葛維奇,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是塞爾維亞人,如此的出生背景,似乎注定往後他以音樂表達糾結又複雜的民族情感。就音樂背景而言,早年在音樂學院主修的小提琴,遠遠比不上搖滾樂給他的刺激來得深遠,16歲時已組成自己的搖滾樂隊「白色鈕扣」,在東歐地區大受歡迎,專輯售出超過六百萬張,成為當時許多人心目中的搖滾偶像,直至後來巴爾幹半島戰事爆發,樂隊被迫解散。這時候,他的多年好友,電影導演庫斯杜力卡找他編寫電影音樂,布列葛維奇飛到巴黎,意外開啟了他不一樣的音樂人生。兩人合作的《流浪者之歌》(1990)、《亞歷桑納夢遊》(1993)和《沒有天空的城巿》(1995)大獲好評,電影的巨大成功連帶讓國際間注意到布列葛維奇的音樂才華。1994年,他為影片《瑪歌皇后》創作的搖滾風交響樂令人驚豔不已。2006年的話題電影《波叔出城》(Borat)也曾大量選用他的音樂作品。此外,布列葛維奇的音樂才華也延伸到劇場,從1997年到2001年,他與斯洛文尼亞的劇場導演湯瑪士‧潘道爾合作了《巴爾幹人的沉默》與《神曲》兩部作品;2004年他完成了第一部歌劇《大團圓結局的卡門》,而心水清的朋友一定記得,前年在文化中心上演、由鬼才大導演彼得.格林納威與荷蘭新銳藝術家Saskia Boddeke合作的多媒體劇場《藍星球》,裡面精彩的現場音樂正是布列葛維奇的傑作。
 
自1985年放棄純搖滾樂後,布列葛維奇有十年時間退居幕後不再現場演出,1995他重登舞台與陣容浩大,編制達120名演出者的樂隊合作,1997年6月,他把樂隊縮減成五十人(有時候為方便演出更改為二十人),並且從東歐傳統鄉村的婚喪樂隊汲取靈感,布列葛維奇決定要建立能登上大舞台的專屬樂隊,演出自己創作的音樂。樂隊在他帶領下,於世界各地著名演奏廳巡演,反應熱烈,其結合吉卜賽銅管樂團、傳統保加利亞多聲部演唱者、傳統敲擊樂器、弦樂與電結他的獨特編制,呈現出一首首充滿浪漫激情,有悲有喜、狂野奔放的人性樂章。後來多張個人專輯皆深受歡迎,並且經常與各地流行音樂人合作,如伊基‧波普、奧芙拉‧哈扎、西莎利亞‧艾芙拉衛、斯考特‧沃克、薩晨‧阿克蘇、喬治‧達拉然斯與吉普賽國王合唱團等。
 
這次澳門演出,由布列葛維奇帶着他的電結他,親自率領的樂隊,成員來自巴爾幹半島不同地區,包括六人吉卜賽銅管樂隊、傳統保加利亞多聲部女聲、六人男聲合唱與弦樂四重奏,曲目則以最新專輯《吉卜賽香檳派對》為主,再加上他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可說是他音樂生涯的精采回顧。布列葛維奇曾表示:「這張專輯是對於吉卜賽人近來在歐洲遭遇嚴重排擠這件事提出回應……吉卜賽人不是這個世界的問題,他們向來是世界上具有音樂才華的民族,我在此舉杯向他們的才華致敬,因為,好幾個世紀以來,他們啟迪了無數的作曲家。」據聞,聽完樂隊現場演出的觀眾出來都汗流浹背,皆因布列葛維奇的音樂就是有辦法挑起人們舞動的靈魂,尤其是他那些經典歌曲一出,全場觀眾旋即陷入一片瘋狂,誠如布列葛維奇自誇道:「你不瘋狂才不正常」。
 
「吉卜賽香檳派對 」音樂會
戈蘭.布列葛維奇與「婚喪喜慶樂隊」 (塞爾維亞)
Wednesday June 4, 2014  8pm
綜合劇院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來自作者

此類別更多的

專欄

廣告

廣告

廣告

過往刊物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