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澳門並沒有當代攝影藝術中心。但可以有一個嗎?可以,也應該。
這篇大膽以「宣言」為題的文章,綜合了一些支持建立當代攝影藝術中心的觀點,解釋了為什麼澳門應當認真考慮這個想法。
1.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攝影正蓬勃發展,欣欣向榮。
在世界各地,專注攝影藝術的畫廊越來越多,專門針對攝影的藝術博覽會和藝術節也層出不窮。其中,有的側重於畫廊活動,有的側重於攝影藝術家,還有的側重於攝影書籍。
放眼全球,攝影活動不勝枚舉。但為了瞭解攝影藝術的普及程度,還是值得列舉一些知名攝影藝術活動(在此暫不區分其特色和範疇):紐約攝影節(美國),Photomed地中海攝影節(黎巴嫩),杜塞爾多夫攝影週(德國),聖保羅攝影節(巴西),仰光攝影節(緬甸),FotoFest攝影節(美國),Paris Photo國際攝影博覽會(也曾在洛杉磯舉行展會,但巴黎展會最為重要),世界新聞攝影賽(荷蘭),Head On人物肖像攝影節(澳洲),倫敦攝影博覽會(英國),西班牙國際攝影及視覺藝術節(西班牙),哥本哈根攝影節(丹麥),維也納攝影節(奧地利),The Eye國際攝影節(威爾士),巴塞爾攝影博覽會(瑞士),雅典攝影節(希臘),Les Rencontres d’Arles阿爾勒攝影展(法國),安提帕羅斯攝影節(希臘),Visa pour l’Image 新聞攝影節(法國),蘭斯克魯納攝影節(瑞典),Unseen攝影博覽會(荷蘭),Encontros de Imagem攝影節(葡萄牙),香港國際攝影節(香港),Paraty em Foco國際攝影節(巴西),東京國際攝影節(日本),上海國際攝影展(中國),新加坡國際攝影節(新加坡),Fotobook攝影書節(德國),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中國),吳哥攝影節(柬埔寨),里斯本攝影書展(葡萄牙),等等。
雖然名單已經很長,但遠遠沒有窮盡。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有很多其他推廣攝影的活動和選擇攝影作為媒介來表達自我的藝術家。但上述名單已經足夠表明,攝影藝術市場備受矚目,競爭非常激烈。
2. 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攝影作為一種投資方式,有一些弱點,也面臨著人們的疑慮。一些人將攝影置於藝術創作層次中較低的位置,而頂端顯然被繪畫牢牢佔據。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與媒材——即相紙的耐久性有關,這增加了投資的潛在不確定性。如果相紙質量較差,幾年後就褪色,那麼該如何處理手中的「藝術作品」?
第二個原因與可信性有關,與攝影圖像可以隨意複製有關(尤其是在數碼時代)。收藏家和投資者把賭注押在限量版上。但是,違背合同承諾、肆意複製攝影作品投放市場,這種可能性不得不考慮。他們能相信誰,信任誰呢?
3. 所謂「創意產業」需要專門化,而且需要關注那些有發展潛力和國際認可度的產業集群。攝影顯然是具備這些元素的領域之一。而在澳門建立當代攝影藝術中心,恰恰可以使前述的弱點轉化為優勢。
澳門有很多通過攝影來表達自己的藝術家,才華橫溢。並且已經頗有一些倡議合力出版獨立雜誌、雜誌和攝影書的行動。
事實上,從事攝影創作,尤其是以數碼為基礎的攝影創作,比在繪畫、雕塑等其他媒材上進行藝術創作更簡單、更「平價」。
4. 建立當代攝影藝術中心可以將所有這些工作和努力系統化,並提升效益。它將有助于探索最適宜的藝術實踐。當代攝影藝術中心可以推廣許多藝術家的作品——此前,這些藝術家在澳門可能並沒有機會在高端的公共場館展示作品。中心亦將成為藝術作品的認證機構,並將推動攝影出版。它可以提供藝術實踐、趨勢和潮流方面的培訓。此外,它還可以促進澳門成為文化和代際對話的空間。
由於以上原因,這個藝術中心不能只是一群同道中人的倡議,而必須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與私人實體和/或藝術家之間進行公私合作,以使此中心具有公共機構的地位,並能在各種探討和呈現攝影藝術的國際論壇上代表澳門特區。為創立這個中心,特區政府應提供合適的活動空間,並給予一定的支持。
在攝影藝術領域,澳門顯然具備條件在國際舞台贏得一席之地。這份簡單的宣言明確呼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擔其公共責任,為推動進步和提升文化活力創造條件。
包偉鋒(João Miguel Bar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