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海歸帆圖》是一幅呈現澳門數百年來歷史演變的百米鋼筆畫長卷。這幅畫將於今年在位於美國紐約市聯合國廣場760號的聯合國總部大廈進行展出。
澳門美術協會副會長、畫家陸曦是這幅大師級作品的創作執筆人。在被送往紐約那棟擁有兩百多個國家代表駐扎的總部大廈展出之前,該畫卷與同名大型電視紀錄片《鏡海歸帆圖》已於十二月二十日在澳廣視首播,作為澳門回歸中國十五周年獻禮。
該部紀錄片一共十集,把大量的歷史影像資料、多個澳門人的口述歷史和陸曦的這幅一絲不苟的精緻畫卷有機的組合起來,緩緩道來澳門的百年歷史。
製作人張鋼表示:「拍完紀錄片《澳門人》後,我們希望以之作為基礎素材,再增加一些創意元素去完成一部大型紀錄片,經過一番思量,我們決定量身打造一幅長畫來補充和豐富紀錄片的內容。」
主創人員原先的想法是借用中國著名北宋畫家張擇端(1085-1145)所作的反映當時社會百態的知名畫作《清明上河圖》的形式,來打造一幅影像版的同名畫作澳門卷。
「但我們最終決定重新創作一個全新的作品,一組可以藉由現代影片技術帶進紀錄片的畫作,恰好在同一時刻我們發現了最適合來畫這幅畫的人。」張鋼說道。
這幅長畫根據同名電視紀錄片分成十個主題,內容涵蓋歷史、經濟、宗教、民族、教育、文學戲劇、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美術音樂舞蹈、建築及社團。
「他們把這個事情告訴我的時候,我的大腦是一片空白的。當時的想法是『不成功,便成仁』,我是抱著當烈士的心態來畫這幅畫的。」陸曦開玩笑道,「痛苦啊,對著一百米的白紙,不知道要畫什麼。空間怎麼擺滿,構圖要怎麼去做,都很難。」
還好電視紀錄片的導演本當時已基本完成。陸曦便以之為綱領,從去年二月份開始全新投入畫卷創作,歷時八個月,在九月尾他基本完成了這幅長卷。畫卷由每幅一米長乘廿九厘米高的十幅畫作拼合而成,徐徐展開澳門自開埠以來的幾個世紀的歷史。
陸曦說,「第一卷最難下手,因為一開始不知道要怎麼去畫,也不知道那麼多內容要怎麼把它們組成畫面。所有的材料到手以後,我就起稿,用投影先投在一米的大紙上。因為我的本職是設計師,所以我把設計的技巧也運用到畫面的佈局上去,這一點很重要。」。
《鏡海歸帆圖》由張鋼的天藝傳媒文化有限公司、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澳門文化發展促進會聯合攝製完成,並得到各政府部門屬下博物館、圖書館及各教堂提供多方資料,及許多本土人士鼎力相助。
無論是紀錄片還是長畫都沒有刻意忽略政治事件——陸曦在其中的一幅作品中畫下了文革期間發生在澳門的「一二•三事件」,但那並非整個作品的側重點。他們將主要着力點放在了對沙勿略、利瑪竇和馬禮遜所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的傳承上。
「這些傳教士對於科學技術及宗教在澳門、中國乃至整個東方的傳播,都影響深遠,不可取代。」
這也是這幅百米長卷所以能夠在聯合國展出的原因。
「澳門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文化交匯之地,這是澳門的歷史價值。這一點聯合國也是認同的。」
儘管仍待進一步確認,但是次紐約展覽可望於四月成行。而在那之前,該幅長卷將首先於澳門展出,地點目前初步定在威尼斯人。
陸曦 錢納利的仰慕者

陸曦的父親陸昌是澳門美術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現在陸曦本人是該協會的副會長,以及《鏡海歸帆圖》的創作執筆人。
在父親陸昌的建議下,陸曦打下了西洋畫的基礎,同時亦對中國畫有所研究。陸曦提及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曾啟發他良深,但同時承認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喬治•錢納利。
「錢納利和史密羅夫都是澳門歷史上西洋畫在此發展所不可缺的人物。」他評論道,「事實上,我的這幅畫裡也有向錢納利致敬,我參考了很多他的畫,借鑒了一些他對於澳門建築物的構圖方式。」
陸曦的本職工作是設計師,原本僅在空閒時間才畫畫。但這一次,在他六十歲的這一年,他決定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個項目的繪畫當中去。他承認「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個一輩子都值得一提的作品。」
張鋼 紀錄片總監製

現年六十六歲的張鋼出生於南京,是該大型項目《鏡海歸帆圖》的主創。在美國居二十年後,他於2008年來到澳門,並與妻子傅志平決定定居於此,傅同時是該片的總編導。澳門回歸十週年時,他們曾製作了六十集的採訪紀錄片《澳門人》於澳廣視播出,從那之後他們就一直從事與澳門有關的各種項目。
張鋼在北京度過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時光。他的父親曾在共產黨內擔任領導幹部,張鋼少年時隨父親任遷搬至北京生活學習,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1984年,張鋼被調入中南海,加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的智囊團任經濟顧問。趙紫陽之後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但因其天安門事件中的表現而被共產黨的保守派所排擠。
一年之後,1990年,張鋼移居美國居住並於哥倫比亞大學遊學。他不願多提在北京的那段往事,只說正是那些年在北京工作積累下來的人脈關係使得他得以有機會能夠做到一些事情。
「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幫助下,我們被介紹給聯合國秘書長辦公室專門負責展覽事務的負責人。」他解釋道。這就是這幅講述澳門歷史的長卷如何被介紹及被決定在聯合國展出的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