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清朝時期的欽差大臣,以其當年在廣東一帶主持嚴禁鴉片的功績留名於歷史,相信大部分人對他的名字不會感到陌生,中外史料上亦不難找到他的蹤影。而在1839年,鴉片戰爭爆發前一年,這位大清官員也曾到訪過澳門,然而這一個短暫巡視,在歷史上資料並不詳細,對於林則徐與當時澳門葡人官員會面的記載更少之又少。本澳作家鄧曉炯的最新小說《迷城咒》正正是在對這段歷史萌生種種好奇之下而完成。
「寫這本書的念頭很有趣。這一次鴉片戰爭,我想在中國歷史上,或甚至國際上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所以我非常有興趣以這一段歷史為材去寫作,每段歷史都有其獨特之處。林則徐,我想大家都認識,對於他當年在澳門巡視的這幾個小時,是一件很有趣的歷史事件,但當時發生過甚麼事,又有多少資料?」,鄧曉炯道。
繼其《刺客》和《迷魂》兩部作品,這位本地作家再次取材於真實的澳門歷史事件,而《迷城咒》的故事背景時空設於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欽差大臣林則徐於該年九月三日上午,偕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經關閘入澳查禁鴉片,受到當時葡人官員恭迎以及在蓮峰廟接見。
在向《澳門特寫》介紹《迷城咒》時,鄧曉炯指在歷史資料上幾乎沒有明確記載此葡籍代表的身份資料,至少在他能找到的中文歷史上,這位官員姓甚名誰,無人知曉。對於獲皇帝任命為欽差大臣的林則徐的到訪,中葡雙方會面固然有政治上的重要性,接見方亦應為一位有份量的官員,鄧曉炯舉例說正如「現今世代的總統會由另一方總統接見會面」,但「到底這個人是誰,在歷史上,文件上,檔案上,是不清楚的。」


《迷城咒》中,鄧曉炯主要是以林則徐來澳的歷史故事,敍述一個結合史實的虛構的故事線。「建基於一個真實歷史事件,在間斷背景之下的一個想像故事。故事中,人們有一個陰謀,就是去刺殺一位欽差大臣。當然,我盡量處理這故事『在歷史和虛構的平衡』,大家當然知道刺殺不會成功,要不然後來的歷史就不一樣了。閱讀時可以當作這段『歷史』發生過或沒有發生過也好。當時存在一個這樣的陰謀,他們背後亦蘊含種種勢力,可以是國家和國家之間,至於老百姓們之間,也有各種的樣貌展示出來。」
鄧曉炯也有提到書寫和再度呈現林則徐和鴉片戰爭向來都是他寫作計劃之一,奈何一直找不到一個切入點,在早前他的新書介紹中,鄧曉炯形容這是一個「塵封已久的歷史百寶箱」和一個「探尋歷史之旅」,既吸引,又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
鴉片戰爭的前因後果,無論在歷史上,書或影視作品上,都已被講述過很多遍。鄧曉炯想:「這段歷史的寫作上,以澳門作出發點,會有更多特別之處嗎?我一直非常好奇,作為澳門人,應該都認識林則徐,亦會知道林則徐曾到訪過澳門。那時候,澳門已有葡人,正常來說當時會有一葡人代表接見林則徐,和他會面。但又有誰知道當時和他會面的葡國代表是何人呢。」
先於香港,澳門在當時已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清政府在澳駐有地方官員,葡萄牙當局於此亦設有澳督、官員、士兵,也有一部分英商在澳進行貿易買賣,尤其為可獲高利潤的鴉片煙進出口活動。在這時代背景和地緣關係下,貿易、政治、文化,都容易成為三方關係中牽起波瀾的原因。而林則徐這次在澳門時間恰好對上了鴉片戰爭的醞釀時期。在同月,中英雙方在廣東洋面初次交火,這也賦予了是次雙方會面重要意義。
在小說創作過程中,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化成一部文化作品時,資料的搜集顯得格外重要。鄧曉炯指當時的澳門市政架構和現今很不一樣,葡政府在澳設立了市政廳,用於管理對澳門事務,亦即對華事務,由理事官(Procurador)領導。
這位本地作家翻閱和比較大量歷史資料後,最終找到了當時應為接見林則徐的葡國理事官,其名為米蘭達·利馬(José Baptista de Miranda e Lima)。他除了理事官一職外,也是一名文學家、一個詩人,也有推動土生葡語的發展。「當愈發掘,就出現愈多新資料,原來一個在重要歷史事件中沒有記載他名字的人,背後有那麼多的故事,所以便對他愈發好奇。」鄧曉炯又指當時因澳門的特殊地位,葡萄牙和中國關係非常密切,雖在中文歷史上關於林則徐和鴉片戰爭的材料很多,但是鴉片戰爭前夕很少,所以他相信在葡文歷史檔案中會有一定記錄。
鄧曉炯曾獲多個文學獎項,而他的新作《迷城咒》也被列為第十三屆澳門文學獎本地組中篇小說優秀獎作品。其另外兩部均選材自本澳真實歷史事件的小說作品《刺客》、《迷魂》曾被翻譯英、葡文出版,鄧曉炯表示,若有機會,亦希望能為《迷城咒》出版外語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