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和艾德裡安娜在2011年陷入一場盛大的與澳門土生菜的愛戀。
在利多餐廳學習相關烹飪技法之後,他們帶着所有食譜回到芝加哥,
並在那裡開了一家名叫Fat Rice的澳門菜餐廳
亞伯拉罕的家庭就像他這家位於芝加哥的餐廳一樣混雜了各種元素。父親是愛爾蘭人,母親有著葡萄牙人的血統,她的祖先也來自不同的大陸。亞伯拉罕出生於距離美國芝加哥一千五百公里的城市洛厄爾並成長於斯。在洛厄爾有許多東南亞人定居,所以當2011年亞伯拉罕首次造訪澳門時他竟有種回到家似的熟稔。
「當發覺自己對澳門文化一點也不感到陌生時,我非常驚訝。我常聽到在世界各地的親戚們講述他們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旅行時的故事,像是葡萄牙、美國、亞洲、非洲和南美等,在潛意識裡或許我對那些故事感同身受。」這位美國大廚透過電郵採訪時回答道。
亞伯拉罕來到澳門並非巧合,他是專程為了確認2001年《Saveur》雜誌上的某個說法而來──那上面寫說澳門土生菜是「Fusion菜」的鼻祖。他和同為廚師的搭檔艾德裡安娜在澳門呆了一個禮拜並盡一切可能去尋訪這種菜系。
「那個星期裡我們儘可能的去拜訪所有的葡國餐廳和澳門土生菜餐廳。因為在那之前我們已經去過香港和中國大陸了,所以我們只想吃澳門才有的美味。」亞伯拉罕解釋道。在所有拜訪的人之中,利多餐廳的老闆娘Aida de Jesus無疑是最有影響力的那位。
「我們得以有機會一睹她在準備澳門土生菜時那令人驚訝的混搭功力。那一年她已經九十六歲了,卻仍舊每日都在廚房裡忙着備菜或是培訓她的『烹飪家族』。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亞伯拉罕和艾德裡安娜對於可以師從Aida de Jesus心存感激。而且作為少數幾個可以傳承她烹飪經驗的廚師,他們感到肩負着某種使命感。
「她建議我們如果想要吃地道的土生菜一定得去「澳門退休退役及領取撫卹金人士協會」(APOMAC)嘗一下。會做澳門土生菜的這批廚師不會永遠在那裡烹飪並分享他們的故事。拋開其他原因不談,她讓我們感到有責任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兩位廚師在離開澳門前買了一本左倩萍(Cecília Jorge)所作的《土生葡人飲食文化》。回到美國之後他們便決定以所學開一家餐廳。2012年11月Fat Rice餐廳開業,並於一夕之間獲得巨大成功。
2013年Fat Rice餐廳被《Bon Appétit》雜誌評為「全美十佳餐廳」之一,同年亦被Diner’s Club選為「全球五十佳餐廳」之一,2014年更闖入「詹姆斯彼爾德美食大獎」的半決賽。這項獎項每年授予美國烹飪業內當年最優秀的菜色、美食評論及烹飪教學。
這道名叫Fat Rice的招牌菜

Fat Rice餐廳其實並非提供經典傳統的澳門土生菜,相反的,它供應一系列經過大廚精心演繹的澳門、葡萄牙及中國菜品。亞伯拉罕最拿手的招牌便是著名的Fat Rice燴飯。較之原方,他增加了辣味的蝦和蛤,以白酒和黃油打底,當然少不了叉燒、雞蛋和帶來口感的麵包粒。
「設想一下把西班牙海鮮飯、馬賽魚湯和石鍋拌飯的最美味之處有愛的組合起來吧!可想而知那是多棒的味道!」著名美食雜誌《Bon Appétit》如此評論亞伯拉罕的這道拿手菜。
餐廳運營一切順利。大廚在料理上的創意還在繼續。
「澳門料理主要是經口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而且各家之間的烹調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們想儘可能多接觸這些人並努力重現他們的食譜。也算是向他們的文化致敬吧。」亞伯拉罕說道。
芝加哥的土生澳門人社群相當小,約三十人左右。他們當中很多人都已經試過Fat Rice這道菜。
「我們儘可能邀請他們來餐廳試菜,並很歡迎他們通過郵件表達意見。我們很重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只有和從小吃這種菜式長大的人交流溝通並聽取意見,我們才會在菜品上更加進步。」
佳餚亦需美酒配。Fat Rice餐廳決定選用產自葡萄牙酒。為此亞伯拉罕專門聘請了葡萄酒專家克雷格‧伯曼(Craig Perman)前往葡萄牙尋訪一些小眾葡萄酒製造商,並最終找到了一些有趣的品牌。
「Gravato Palheto」來自葡萄牙的一個尚未被廣為人知的葡萄酒產區:貝拉因特拉地區。伯曼發現了它並決定將其作為Fat Rice餐廳的「特別推薦」。在美國,該酒僅在Fat Rice有售,正如這家餐廳其他的獨家菜色一樣。如果有機會來到芝加哥,不妨前往那裡一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