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何森是《澳門特寫》攝影比賽——「澳門2020-內省之時」 (獨立照)群眾選擇獎的得主,我們今天去了祝賀他並和他聊了一聊。
你可以簡單的介絡一下自己嗎?
我叫楊何森,Jay。別人通常叫我阿森。我是一名社工,一直在進行與兒童及青年相關的工作、幫助訓練義工等。我從工作中培養到的一個興趣就是攝影,以前會在活動中幫忙抓拍,後來隨著興趣增加,就開始透過相機去幫助服務對象或者我們的球隊拍攝籃球賽及生活照。加上我是社工的原因,所以在故事或角度上會有更多的想法及角度。
是甚麼吸引你去接觸攝影呢?
我認為攝影是一種機械操作及情感表達。對我來說,捕捉一個一瞬即逝的畫面是一種挑戰。也附合我比較多變及急促的性格。相機可以很好的去表達我的情感。攝影最吸引我的是可以幫助記錄別人的故事,或是他們當下的情況。當得到他們的反饋及看到他們因相片而感到快樂時,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服務,也相當接近我的工作。所以我很喜歡攝影。
你拍照有多少年了?住在澳門又有多久呢?
我拍照大概有十年了,但過程中也沒有很正式的學習過,只是自己摸索。我是香港人,但從小時候就過來澳門,大部分時間都在澳門生活,對澳門的感情也較濃厚。
你能向我們介紹一下你平日所拍攝的作品嗎?你最享受拍攝的又是甚麼類型的照片?
我最主要拍攝運動,以籃球為主,因為我本來也很喜歡打籃球,但未到競技水平。所以就想用另一種方式去發展我的興趣。而且一開始澳門並沒有很多人拍攝籃球這一題材,而運動員能在運動場上被記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所以我就開始義務的幫助不同球隊拍照,從中認識了很多朋友,很多拍攝技術也是從中磨練而來。現在我也算是在澳門比較多人認識的籃球攝影師。除此以外,亦有進行婚攝,也喜歡參加與社會議題有關的攝影比賽。
人是我攝影中一定要有的元素,我對靜物、風景等沒有生命力的對象沒有多大的興趣。我喜歡拍攝人與人的互動、情感及動作。
你能跟我們談談你的得獎作品嗎?那個場景有甚麼特別的因素吸引了你的注意?
我的得獎作品拍攝於四月時的新美安,從別人的作品中看到這幢大廈很多次,但那時是我第一次到那裏。新美安很像我以前在香港居住時的屋邨。在澳門很難看到這種緊密的、互相關照的鄰里關係。那裏有一種從前印象中的港澳街坊情懷,所以給我很深的感覺。由於當時疫情的緣故,人們在家門口乘涼休息,使我聯想到很多人被迫停工在家,因此很能觸動到我。在整個拍攝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害怕面對鏡頭,碰巧一個男人出來乘涼,加上當時光線上的冷暖分明,我便馬上記錄下來。
從攝影的角度,你怎麼看待澳門這一個城市?澳門的哪些區域對你來說是最有趣的呢?
澳門最與別不同的是很多地方都有人拍攝過,不像香港有很多美景尚未被發現,在澳門拍攝的的特點是要在熟悉的地點去發現情懷不同之處。加上澳門既有小城、舊城的感覺,又有賭場的繁華光景。因此與生活相關的題材,及貧富懸殊的一面更容易彰顯出來。
我小時候住在新橋區,那裏對我來說非常有澳門人的感覺。那兒的住宅區夾在有名的街道中間,而且唐樓較多,與我工作的下環區很相似,鄰里間都互相認識,互相關心,是現在澳門少見的親近關系。所謂的下環「街」、澳門「街」,「街」就是這種相互親近的感覺。對比一些充滿新型住宅的地區,鄰里間很難有這種親密的關系,所以新橋區和下環區以及籃球場,都會是我比較喜歡拍攝的地方。
疫情對你的拍攝有甚麼影響?
我覺得沒有影響。很多人因為疫情的關係都留在澳門,所以最近拍攝注冊、結婚照的機會反而更多。大家都沒有外遊,花更多時間在澳門,更容易發掘到這一小城的特別和感動之處。
你最喜歡的是攝影的哪一方面?
我最喜歡一瞬即逝的瞬間。不是風景,而是人們相處互動間從心流露的表情、畫面,這些並非刻意而為、沒有想到會被記錄的時刻對我來是最真致,最人性化的,也是攝影中最有意義及重要的部分。
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攝影心得嗎?
我很欣賞人們,尤其是年青一代,很用心去發掘題材。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出色的作品,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因比較而產生失落感。我認為相片是一種情緒表達及藝術欣賞的方式,因此不要與人比較,而是去欣賞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從而去學會欣賞美的事物。我覺得擁有攝影技能時可以思考如何加以運用,如透過影像去表達一些信息,或透過鏡頭去放展示弱勢社群的需要,從而改善我們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