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slideshow_ruinsofstpauls

牌坊背後

大三巴牌坊一直被視為澳門最具標誌性的建築物。座落於大砲台山之上﹐它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仍屹立不倒,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令本地市民和旅客都為之著迷。
by
大三巴牌坊一直被視為澳門最具標誌性的建築物。座落於大砲台山之上﹐它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仍屹立不倒,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令本地市民和旅客都為之著迷。
 
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遺址。聖保祿大教堂原名為天主之母教堂,主要安奉聖母瑪利亞;它由東來傳教的耶穌會士興建,用以彰顯當時羅馬天主教會的輝煌成就。此前,耶穌會已在教堂旁邊的位置建立了學院、屋舍以及藏書量過千冊的圖書館。 
 
據記載,聖保祿大教堂的建築工程始於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在位期間的1602年,並在三十多年後的1641年完工。被譽為當時亞洲最宏偉的教堂,它採用了羅馬公共會堂式的設計,平面呈十字架的形狀,內部分為三個中殿,其建築結構類近於議事亭前地的聖母玫瑰堂。 
 
「根據喬治・錢納利的畫作,以及於1990年代由澳葡時期的文化司署策劃的考古調查發現,教堂內部的正前方是主祭壇,左右兩邊的耳堂內均設有小禮拜堂,而唱詩台則設於正門上方的閣樓。」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說。
 
教堂前壁的右面本來還設有一座鐘樓,裡面安放着法王路易十四所贈送的巨鐘。它每時每刻均會自動鳴響,鍾聲響遍全城。
 
1623年,亞力山・羅德神父在其著作中對聖保祿大教堂給予極高的評價:「多麼美麗的教堂!前所未見,即使與意大利所有最壯觀的教堂相比,天主之母大教堂的鬼斧神工實為罕見,其前壁精雕細琢,令人驚嘆。教堂內寬大通爽,建築精美,上下金碧輝煌,並懸掛了多幅名畫。」
 
耶穌會的沒落
 
儘管因權力過大在歐洲各地引起了猜忌和敵意,耶穌會在澳門享受了百多年相對安定的日子,直至葡國首相龐巴爾侯爵於1759年下令取締葡國的耶穌會,並沒收了該會在世界各地的財產 。
 
1762年6月5日,澳門的耶穌會士被逮捕並押解到里斯本坐牢。聖保祿大教堂和學院設施被當時的駐軍部隊洗劫一空並據為己有。許多的價值連城的書本和歷史文獻都被破壞或搶掠。1835年1月26日,貯存在教堂廚房的柴枝引發了一場嚴重的火災。雖然附近的居民都奮力撲救,但火勢蔓延得非常迅速,吞噬了木製的天花、雕像以及教堂內部。經歷火劫後的聖保祿大教堂剩下一片斷壁殘垣,只有教堂的花崗岩前壁和石階得以保持完好,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模樣。
 
此後,教堂的遺址成為了廢墟。居民從剩下來的殘牆取出石頭來製造房子,直至它們完全崩塌。遺址亦曾經成為墳場,用以埋葬天主教徒。約1888年,人們於教堂左耳堂的原址上興建哪叱廟,以紀念這位道教神祇驅逐瘟疫的功德。
 
澳門的文化象徵
 
經歷多番苦難和挫折,耶穌會終於在1814年獲准重生。1904年,一眾天主教徒與民間人士成立了慈善組織,打算進行聖保祿大教堂的重建工作,但後來計劃卻不了了之;呂澤強推測,由於當時正值葡國的自由革命,政局動盪等因素最終令計劃實現不了。
 
時至今日,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已成為了澳門備受尊祟的歷史古蹟,並於2005年聯同議事亭前地及媽閣廟等其他文物,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澳門最受旅客歡迎的景點之一,大三巴牌坊每天都被忙於拍照的旅客簇擁着。可是,在大多數旅客眼中,大三巴牌坊只是一座舊教堂的遺址,其精美的建築細節卻往往被忽略掉。
 
整塊前壁共分五層。第一層有象徵聖神的銅鴿雕刻,銅鴿下方是一座耶穌的雕像,它的旁邊刻有十字架釘刑的刑具。在前壁的其他位置還可找到聖經人物及神話代表的銅像,以及與航海有關的雕刻。據稱,由耶穌會培訓的亞洲人有份參與教堂的裝飾工程,但這些雕刻家的身份於歷史上並無記載。
 
據呂澤強所說,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採用了代表女性的愛奧尼柱式,說明此教堂是供奉聖母的。而教堂的設計者亦特意在前壁上加入具有東方色彩的元素,比如中國文字和六隻中式獅子,作為耶穌會融入當地文化的傳教策略之一。 
 
雖然有關大三巴牌坊的研究多不勝數,但這座宗教遺跡至今仍留下不少歷史謎團,有待研究人員逐一拆解。
 
例如,於牌坊左側的上方可找到一個有鬍子的人面雕刻。據說這張臉是屬於來自意大利的史皮諾拉神父的。他曾在羅馬學習數學,並被認為是教堂的設計師。但據呂澤強說,有不少歷史學家認為,這面雕刻其實是戴棘冠的耶穌的面孔,因為該雕刻面向着戀愛巷,而戀愛巷的葡文名字Paixão含有耶穌受難和死亡的意思。
 
呂澤強亦講述了一個流傳了數十載的民間傳聞:大概於五、六十年代,不少街坊看到一群工人在李家圍裡進行了數月的挖掘;他們都相信,那裡就是通往聖保祿大教堂的秘密通道的入口。
 
「老一輩的人經常說,看到書本和器具被搬出通道外。」呂澤強憶述。「地下通道的存在是有可能的。因為李家圍現在的位置,於數百年前本來是海邊,這非常有利於海上運輸。」
 
我們需要更多的考古研究,來解答這些引人勝的謎團。然而,大三巴牌坊華美的外觀,以及其獨一無二的歷史意義,將繼續引領本地市民和旅客探索這道石牆背後的故事。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More from the author

Feature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Older Issues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