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水域的海盜」展覽於昨日在澳門檔案館開幕,展期持續至2021年1月31日。是次展覽共展出一百多件歷史檔案和照片,透過1854年至1935年間珠江三角洲水域的海盜故事,講述了澳門的過往。
上月31日凌晨,約12至15人的海盜團夥突襲位於河邊新街的萬里押,但旋即被刑警發現,遭到刑警和嚤囉兵第六衛隊的反擊。」
這則新聞發表於1924年11月6日的葡文報紙《戰鬥周報》。這些海盜是叛逃的中國士兵,他們「奮力抵抗」澳門警察,發生了槍戰。後來,海盜團夥成功逃到了Ilha da Lapa(即今灣仔)。據報道,在激烈交火中,四名海盜死亡,另有六人受傷。《戰鬥周報》的新聞結尾寫道,「當然,海盜註定不會吸取這一次的慘痛教訓;但一旦他們膽敢再次來犯,我們的警察會隨時用手槍迎接。」
這是在「澳門水域的海盜(1854-1935)」展覽中展出的百餘份文獻之一。展覽由文化局在澳門檔案館舉辦,展期至2021年1月31日。是次展覽從澳門檔案館館藏檔案中挑選一百多件檔案文獻、歷史地圖及照片,探討十九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海盜問題。
「海盜現象的不同維度」
文化局表示,這次展覽的目的是「展示檔案的多様性及相關主題的廣泛性,從不同層面探討作為一種綜合性社會活動的海盜現象,及其在廣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系中扮演的角色」。
在檔案中,合共發現了2000頁、62個涉及珠三角海盜問題的案件。步入展廳,左手邊是第一案,時間是1854年1月25日。這是一封來自中央市政事務局的信函,報告了抓捕「面向中國的海域上」的海盜的情況。
最後一個案例也是一封來自中央市政事務局的信,這次是澳門港務局要求廣州政府出面制止「某些在中國海域進行的、危害澳門貿易的海盜行為」。
右邊是「洲江號」漁輪的船主在澳門港務局的證詞,描述了他在1908年12月16日遭到海盜襲擊的過程。
澳門及其離島——氹仔和路環,是海盜青睞的避風港。澳門地處珠江三角洲,周圍有大量與外界隔絕的島嶼,數條河汊,這樣的地理位置對海盜而言極具吸引力。如果海盜被當局追捕,可以在這裏尋求庇護。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是海盜的首要目標。他們常在城內掠奪村莊或店鋪,向居民勒索錢財和鴉片。
「很遺憾地告知諸位,我已被海盜擄走」
展品中有一封海盜以被綁架者名義寫給其家屬的信:「諸位梁福如的家眷,很遺憾地告知諸位,幾天前我被『忠和堂』組織擄走了。我已同意支付贖金五百元——洋鈔和五兩[一種計量單位,相當於約50克]鴉片。」信的結尾寫道,「因此我寫信回家,請求諸位準備好錢款,並在七天內送達,否則我命不久矣。」
此外,還有一封澳門總督米耶在1916年寫給負責葡萄牙在廣州利益的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杰弥逊的信件。信中,他請求與中國當局合作,抓捕一個參與襲擊中國船艦並造成一人死亡的海盜團夥。在襲擊中,海盜還擄走了20名乘客和10名船員作為人質。
「懇請貴方請求中國當局抓捕海盜,找到船隻,救出被擄人質,」信中寫道。
1918年,一位名叫高可寧的商人寫信給澳督,要求加強河邊新街的警力,以保護生意不受影響。高可寧說,他的商鋪——經營賭博的番攤,被「七八個不法分子」搶劫,損失260美元。「店內夥計吹了半個多小時口哨求助,但自始至終沒有警察出現,」這名商人在信中寫道。
1910年的戰事
1910年路環島的戰事和1912年中國和葡萄牙軍隊同時在橫琴島和小橫琴島登陸,使得澳門的海盜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並推動了圍繞澳門邊界界定的談判。
戰事的起因是一群學童在學校被海盜綁架,海盜要求支付35,000葡幣的贖金。他們先是躲在氹仔,然後轉移到路環。1910年7月12日,澳門總督马葵士向里斯本的海洋和海外事務大臣兼國務秘書Anselmo de Andrade發出電報,報告了行動情況:「關於路環島有學童被海盜綁架一案,今晨軍隊已前往事發地進行搜查和逮捕行動。」
氹仔和澳門的戰鬥最終以葡萄牙當局戰勝盤踞於此的海盜而告終。然而,澳門大學前教授、世界海盜現象研究者安樂博在2009年接受《句號報》採訪時,講述了故事的另一個版本。「毫無疑問,路環村有海盜,但可能也有不少無辜村民在戰鬥中被殺。而且不容忽視的是,海盜與當地社區之間有非常緊密的聯繫。許多海盜不過是兼職從事海盜活動的漁民。」
澳門歷史與海盜現象密切相關
去年,安樂博撰寫了一篇題為《從歷史角度看澳門海盜》的文章。在該文中,這位海盜問題專家表示,澳門的歷史與海盜密切相關,人們常說,葡萄牙人之所以能在澳門定居,是其幫助中國當局鎮壓珠江三角洲海盜的結果。
「不過,也有中國的資料說,其實葡萄牙人也是海盜,綁架中國的婦女和兒童,賣掉為奴,」他說。
據他介紹,澳門作為開放港口,名聲在外。1557年,葡萄牙人在澳門定居後,澳門發展迅速,成為葡萄牙、中國和日本的重要商業基地——特別是在17世紀。1640年,澳門人口約為2.6萬人,其中葡萄牙人只有1,200人。澳門是以華人為主的城市,但城市的政治管理和統治階層是葡萄牙人。不過,澳門居民受中國法律管轄。安樂博說,這種司法管轄權的混合也使澳門很容易成為海盜和其他持不同政見者的避難所。
在《歷史視角下的澳門海盜》一文中,安樂博也認為澳門具備了海盜活動的完美條件:「事實上,澳門的地理和生態環境對海盜活動非常有利。數百年來,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以及遍布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其他島嶼都是海盜的基地。這一地區,特別是澳門及其周邊,是一個經得起考驗的海上邊界,非法秘密活動很容易與較為和平的合法活動混雜在一起。」
「雖然中國海域的海盜現象基本上已成往事,但海盜卻仍然活在傳奇故事、民間傳說、電影作品和大眾的想象中,」作者最後寫道。「當然,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一個如此努力剷除海盜的社會,到頭來卻讓注定要失敗的海盜作為大眾英雄而不朽。即使在死後,海盜也在繼續挑戰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