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chan slideshow

深度商業片

by

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的前影展總監馬可.穆勒在他的對本地導演陳雅莉的評鑑中寫道:「一部有藝術靈魂的商業電影」,「澳門有智慧主流電影的第一道希望之光」。他本來也選擇了陳雅莉的電影作為影展的開幕電影。

但最後這個計劃並未有落實,取而代之的是由Angelin Preljocaj Valérie Müller執導、Juliette Binoche出演的法國電影Polina, danser as vie。但陳雅莉對於這個決定並沒有太過在意。相反,這位28歲導演很高興自己的電影能夠出現在本地第一個大型電影節中的專為年青電影人而設的「藏龍」這個單元內。

陳雅莉在五歲時從福建來到澳門。她從來沒有想過會有機會參與這個電影節。直到今年8月,當她的電影在展接階段時,穆勒鼓勵了她去參加。當穆勒看過《那一年,我十七》後,他就要求看所有陳雅莉的作品,包括微電影、紀錄片,以及第一套劇情片,澳門的第一部取得票房成功的電影《沙漏愛情》。

穆勒在11月中辭任前,被指曾說過:「澳門其實都有電影人的,也有電影在這裏製作。陳雅莉就是一個例子。」在他對《那》的評鑑中,這位曾於鹿特丹、威尼斯及盧卡諾等影展中都擔任過總監的影展老手說:「《那》這部電影對於主角長大的經歷以及澳門的理解完全,還有它惡妙地運用喜劇及浪漫情節去講述這個城市的變遷,簡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陳雅莉在低成本電影界已經是一個有名氣的導演,而她在這電影中更證明了自己的成熟。」

陳雅莉急不及待希望得到影展觀眾的回饋,她解釋道:「與其他參展的電影相比,我的電影的預算是最低的。」

在正式成為劇情片前,《那》本來是一套同名的微電影,於2014年面世。由於外界反應正面,於是陳雅莉就決定擴充劇本,用兩年時間把它變成一套劇情片,並專注於她最有與趣的主題-青少年。

「我想拍一套關於青少年的電影。這題材在台灣及中國大陸很流行,可是我想為我們澳門自己都拍一套。」

至於拍長版《那一年》的靈感,陳雅莉就只需向她的另一半、澳門本藝術家、音樂人及刃記主音百強取經,聽他細說一個個故事。

《那一年》是「一個關於青春記憶的故事」,是主角在回憶中重新經歷他組成樂隊的少年時期。「當我們還是17歲時,我們都以為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以在很多事上做決定。我們很殷切地期待着長大,但又同時對於進入成人世界覺得惶恐。

陳雅莉強調,她在電影中植入的藝術特質、美學以及敘事手法,都是「澳門製造」的。穆勒特別把她的電影提出來,說如果在中國大陸的話,「這類有高中生的電影一定會與戰爭及對抗壞人有關,而且戀愛關係又會很緊湊,充滿着深厚又激烈的氣氛。」

可是澳門電影的戲劇性低很多,也少了很多過份熱情的表現。陳雅莉說:「我們比較冷靜、緩慢。我們會有愛情在裏面,但不會很強烈或者很執著。」在美感方面,陳雅莉也很想能下她的痕跡:「在中國大陸,所有東西都有點過份,有點刻意營造的感覺,但我希望表現出一種比較原始及清純的畫面。」

陳雅莉當初把《那一年》定位成一部商業電影,希望外界知道在澳門是可以拍出主流電影的,也想吸引更多觀眾及在票房上取回投資成本,這與之前的《沙漏愛情》是一樣的。

《那一年》的預算全由私人企業支持,其中部分投資來自於去年開設了從電影世界取得靈感的新濠影滙的澳門博彩營運商新濠博亞,部分來自北京的監製們。

陳雅莉完全明白拍攝藝術電影的重要性,但她也相信只有以商業電影支撐,才能讓藝術電影在澳門生存。「沒有商業電影的話,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去發展澳門的電影工業。」

她希望《那一年》可以再次造出她第一部劇情片的成績,甚至能夠超越它,以成為澳門電影的一個例子,證明在澳門拍電影是可行的。「我們不能常常等着政府的支持。」她說。在澳門的首映後,《那一年》將被帶到香港,成為Asian Youth Film Festival (亞洲青年電影節) 的開幕電影。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More of this category

Feature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Older Issues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