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SPACE Bookstore

書店:在疫情陰影下求生

世界各地的書店老闆都面臨同樣的挑戰: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經濟損失,讓書店活下去。
by

「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2月下旬,新冠肺炎肆虐中國之時,一篇由中國最著名的獨立書店之一——「單向空間」發佈的文章成為了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原本我們計劃在2020年慶祝單向空間15 週年的生日,沒想到會以這樣一種方式開始, 請求大家的幫忙。」為了自救,單向空間發起了眾籌 計劃,讀者可選擇支付50到8,000元不等的金額,換 取書店積分及文創產品。文章中描述了書店面臨的經營困境:人流量只有往常的十分之一;收入較往年直 線下滑80%之多;平均每天只能賣出15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店員自己買走的。

在全球性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單向空間的困境並非孤例。世界各地的書店老闆都面臨同樣的挑戰: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經濟損失,讓書店活下去。作為「非必 需」行業,書店紛紛關門謝客,新書發佈會與簽售會全 部取消,文學節也不能倖免——包括本應於今年3月舉行的第九屆「雋文不朽」澳門文學節。

失去了客源的實體書店開始感到難以承受的財務負 擔之重:支付給供應商的款項,高昂的店鋪租金,人工 成本,水電費……在紐約州封城之後,地標性書店Strand Book Store宣佈裁員188人,佔員工數量的大多數。在中國,中小型書店聯盟「書萌」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 的1000多家書店中,80%的現金流只能維持不到3個月。

對於一些更不幸的書店而言,前所未有的暫停營業潮 已經變成了永久停業。三月份,大眾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全 線關閉「服務香港超過四十年的大眾書局」的16間分店,原因是「受零售巿道持續低迷影響」。浙江海鹽烏托邦書 店的店主則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稱決定關閉書店,重返建材行業「謀生」。

情勢從未像現在這樣嚴峻。書店必須想盡一切方法 生存下去。有些開始提供路邊取書服務——店員將書籍送 給安坐車中的顧客。幾間大陸書店則與美團和餓了麼等外賣平台合作,提供30分鐘內送達的送貨到家服務。在吉隆坡,專門售賣女權主義和性別平權作品的獨立書店「月樹 書店」推出了購書送口罩活動——當下,顧客對贈品的需 求顯然要高得多。後來,月樹書店甚至開始售賣可替換濾 芯的環保布製口罩。

無法吸引顧客到店也促使書店行業將注意力轉移到網絡上。許多書店都組織了在線讀書會和「閱讀馬拉松」 挑戰,以維護讀者群體。中國作家梁鴻將新小說《四象》 的發佈會也移到了網絡直播間,與觀眾分享自己的創作故事,並通過現場評論與看不見的讀者互動。在澳門,由於嚴格的旅行限制,葡文書局的客流量大大減少,因此書店鼓勵顧客使用新推出的應用程式「LP Macau EN / LP Macau PT」(分別為英文和葡文版本)瀏覽促銷信息、 新到書籍以及訂購商品。單向空間還與其他五家獨立書店店主一起,與淘寶第一主播薇婭合作,舉行名為「拯救獨立書店」的直播,推銷各個書店的盲盒。

拯救獨立書店的活動得到了讀者的熱烈響應和社區的大力支持。「拯救獨立書店」直播吸引了多達14萬名 觀眾,一小時內,定價售價99元的書店盲盒售出了8,000多個。在舊金山,全球最著名的獨立書商之一「城市之光」發起了GoFundMe眾籌活動,幾天之內就收到了來自近9,000名用戶的40多萬美元。各地圖書行業協會和政策制定者也面向書店推出了各種紓困和扶助措施。

大家都希望這些廣受歡迎的書店能夠挺過疫情,生 存下去。在意大利,政府對出版商和書商提供援助,並 開始允許書店重新開放,這標誌著圖書界邁出了恢復正 常的第一步。意大利文化大臣Dario Franceschini對書店重啟表示歡迎,並表示這肯定了書籍的「必需品」屬性。

書籍的確是必需品,因為從某種意義而言,它滋養著我們的心靈,將我們與隔離中的其他人聯繫在一起。 書店也是必需品,因為很少有地方可以像書店一樣,撫 慰、激勵、振奮著我們。當有一天,最黑暗的時刻結束,我們需要書店活著,給我們一個鍛鍊心智、存儲記憶、撫慰情感的家園。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More from the author

Feature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Older Issues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