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K0A2419

遠離洪流

FFAM新華語映像競賽單元評委、金棕櫚獎得主邱 陽與《澳門特寫》暢談他心目中好电影的標準,以 及面對影視行業洪流時的堅持。
by

電影導演邱陽剛剛三十歲,卻已憑藉 耀眼的才華為世人所知。他導演的 首部短片《日光之下》曾入選2015 年康城影展電影基石競賽單元,第

二部短片《小城二月》更獲得了2017年康城影展短片 金棕櫚獎,而最新短片作品《南方少女》也在今年的 康城影評人週得到了最佳短片發現獎,這使他成為首 位在短片競賽及影評人週獲獎的中國導演。

在第四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IFFAM), 邱陽與 Cristian Mungiu, Noah Cowan, 陳敬音和 Tricia Tuttle一道組成了新華語映像評審團,在七部電 影中決定五大獎項花落誰家:《少年的你》(最佳女 主角:周冬雨),《幸運的奶奶》,《春江水暖》( 最佳影片),《少年與海》,《活著唱著》(最佳劇 本:馬楠),熱帶雨(最佳導演:陳哲藝),以及《 日光之下》(最佳男主角:吳曉亮)。

在頒獎典禮前一天,邱陽接受了《澳門特寫》 的專訪。「來澳門影展之前我已經看過其中四五部作 品。我覺得每部片子都有他很真誠、讓人眼前一亮的 地方,但每部片細嚼的話,又會覺得,有些地方還可 以做得更好,」他坦言。

雖然採訪之時獎項尚未揭曉,但邱陽表示,觀看電影 時首先會依靠直觀感受,「要看這個片子能不能 connect 你,觸動到你,這是最重要的。當然每一個人被觸動到的 點不一樣,可能是因為片子裡的感情,想法,導演的作者 性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被觸動到了,這是最基本的。如果 有觸動到你,再去思考為什麼觸動到,這些是我嚴肅地看 一部片子時會去考慮的。」

他坦承,在決定獎項歸屬的問題上,五位評委有時確 實有意見分歧,但「這也是有意義的地方」。「大家的交 流很有意思。因為每個人的視角不一樣,通過他們的視角 看這些華語電影,我覺得能給我一些啟發,」邱陽表示。 他還補充道,評審團成員職業角色(導演/電影節總監)、 性別及性向的多元化使得觀影的視角更加豐富多彩。

「一個蘋果,你坐在不同位置看,其實不太一樣—— 大體是一樣的,但有些細節不同,」他笑言。

此前,在12月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邱陽說,電 影人應該樹立全球視野,為「世界觀眾拍電影」。在採訪 中,邱陽透露,自己在家鄉常州出生長大,高中後才赴澳 洲維多利亞藝術學院學習電影導演。他的導演作品,包括 三部短片和正在籌備的首部長片,故事都發生在家鄉常 州——他現在仍居於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本地性」已 經成為他電影的一個標誌。

「我沒有必要去大城市。而且為什麼要在常州以外的 地方拍呢?對我來說,在常州拍電影是一個默認的屬性。 一定要從藝術上、審美上、各種角度說服自己,才會去一 個不熟悉的環境拍攝,」他說。

「當時《小城二月》寫劇本的時候,我想去重慶拍, 去住了兩個星期,到處看。但我以一個外來者的眼光就 回去看待那些比較獵奇的地方,拍的也會是比較景觀的東 西。這是人的好奇心,天性使然。完了之後我覺得,重慶 真的太美了,我太喜歡了,我沒有能力在重慶拍,任何我 現在能寫出來的東西我覺得都對不起重慶。」

「在習以為常的東西里面找到大家沒有在討論的地 方,這是關鍵,」邱陽強調。

堅持居住在小城而非大都市的另一個目的,則是為了 遠離行業的潮起潮落。「我一直住在常州,目的就是為了 遠離這個行業。我總聽別人說影視寒冬,但是我直觀的感 受比較少,因為我一直覺得我不在這個行業裡。我就在常 州,做我的東西。熱潮跟寒潮,我都保持距離,」邱陽笑 言。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More from the author

More of this category

Featured

Advertisement

Older Issues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