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第四屆的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正值澳 門回歸20週年之際,今年影展透過由九位本 地青人導演製作的短片輯《澳門之年》呈現澳門在二十年間的變遷。《澳門之年》共收錄九部短片,全片由徐欣羨導演在創意上監督指導,短片背景設 定橫跨1999年至2019年的時空,每部均設定在澳門過去20年間 的不同地景及事件,導演們也藉由敘事情節及電影語言反映了澳門自1999年回歸以來的演變。
「影展對本地電影業的影響是一定有的。」執導設於2012 年的《最後一場放映會》朱佑人說。「現在有很多影展人和導演 透過這個活動過來澳門,增加他們未來可能會在澳門創作的可 能。對於澳門人來說,影展讓本地影人有機會放映他們的電影, 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創作,同時讓本地觀眾可以看到本地創作的電影。」
「隨著澳門政府大力推廣文化創業產業,本地電影在近十年 發展非常快速。當然未來我們還面臨許多問題,包括澳門電影如 何平衡它的支出和收入,如何打內地及外地市場,但至少我們在 參與當中,做不做到我們要繼續看下去。」
導演林鍵均的作品是設於2000年的《請留低口訊》 。
「影展的最大作用就是帶來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拍攝 團隊,例如很好的導演,策展人、監製及來自不同界別、崗位的 電影人。所以我每年都很期待澳門電影人能與這些國際團隊擦出 怎樣的火花。」
「澳門電影人在十年間趨向專業,雖然距離一個真正的電影 產業仍非常遙遠,但這種電影文化在澳門正在慢慢形成和變得越 發成熟。十年前,我們有人有空就用,但現在我們有明細的專業分工,例如收音、燈光、音樂等,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接踵而而來的問題就是—現在澳門社會出現一群懂得掌握少許專業技能的年輕影人,接下來城市如何支持這群年輕人,提供更好的拍攝 及工作環境等,我們還要拭目以待。希望未來可以見到本地影人 和這個城市之間更好的化學作用。」
另一位本地導演歐陽永鋒的作品是設於2019年《小夏》。
「我覺得影展做得一年比一年好,例如影展會放映很多在商 業戲院沒有的電影,這對觀眾和業界都是件好事。」他說。
「由於市場規模小,澳門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真正的電影產業, 但我希望電影可以慢慢成為本地獨有文化的一部分,而人們可以透過 本地電影來認識澳門。未來希望澳門人能看更多的本地電影,這都對 澳門是一件很好的事。」
設於2012年的《陪你走到世界末日的盡頭》由導演陳雅莉創作, 講述一對住在澳門的情侶於2012年時準備迎來瑪雅日曆預言的世界末 日。
「每個人的眷戀都不一樣。有些人會緬懷未回歸時期的澳門,有 些人希望回到賭權未開放時期。澳門社會已經不再單一,每個人都有 不同的想法,但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是當過去的事情已成既定的事實, 我們應該要學會揮別過去,面對未來。」陳雅莉說。
「影展是一個溝通的橋樑,令到本地的電影業界的人士可以透過 影展這個平台認識到國際電影人,加強了彼此的交流和溝通,擴闊本 地影人的眼界和增加日後的合作機會。」
「2009年是我在大學時期開始拍自己第一個錄像作品的年份,這 十年變化很大,當時我們拍戲是找不到全職電影工作者,直到2012年 才開始有,所以當時經常要在外面找。但到現在2019年我們已經有條 件找到一班人拍電影,但這些人沒有太多工作機會拍攝電影作品,可能一年只有一兩部。所以,我寄望下一個十年我們可以有更加多的作 品,這樣產業才能發展起來。」
這四位本地導演推介他們最 期待/喜愛的參展電影:
Penny Lam
《蘭心大劇院》
我很期待《蘭心大劇院》。我本身很喜歡婁燁 導演的電影,再來這部電影是黑白電影,又是間諜 片、戲中戲,還要和鞏俐合作。因為感覺這套戲和 他以前拍攝的電影很不同,所以很期待他如何把這個元素結合。
Albert Chu
《 時光鬼跡 》
平時比較少看可到老撾的電影,老 撾和澳門都屬於電影文化較為淡薄的城 市,所以可以看一看他們拍出來的電影 會是甚麼感覺
Emily Chan
《 少年的你》
這套電影值得本地人去看是因為這是由香港導演去 拍的內地的題材—校園欺凌,而且他拍得十分成功,這 和澳門電影人很有關係。如果澳門電影人想發展電影的 話就要走向更大的市場,學習別人如何在電影中融合兩 種不同的文化。
Mike Ao Ieong
《熱帶雨》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曾在金馬獎被提名作最佳新晉導 演。這部電影是關於勞工和年輕一代面對的挑戰。陳哲 藝導演很擅長以細膩風格用鏡頭捕捉家庭關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