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獅美高梅藝術收藏」聯繫中西古今,囊括超過三百件頂級藝術珍品,與美獅美高梅的內部公共空間完美融合。藏品包括清朝古董地毯、出自著名藝術家手筆的現代及當代亞洲畫作和雕塑、本地和鄰近地區新進藝術家的委託創作,以及大型裝置藝術品等。
參與藝術家包括蕭勤、吳仕明、薛松、高孝午、林國成、蘇星、洪易、何鳳蓮、鴻韋、鄭路、關音夫、于洋、梁任宏、霍凱盛、甘志強和王開方。
美高梅作為藝術與娛樂領域的先驅,早前更於美獅美高梅舉行了藝術導賞之旅及座談會,探索公共藝術新定義。
「美高梅致力引領澳門的藝術發展,通過前所未有的藝術體驗將世界引入中國,同時讓中國走向世界。」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聯席主席及執行董事何超瓊女士在開幕致詞時表示:「美獅美高梅運用最先進的空間及創新科技,配合我們的無限創意,設計出一流的藝術文化項目;希望展示經典及當代中國傑作,同時創造彷如身臨其境的體驗,讓所有人可以隨時隨地接觸藝術。」
她補充說:「透過這系列的收藏,美高梅銳意在澳門打造獨一無二的文化體驗,推廣文化旅遊。整個收藏的每個細節均一絲不苟,力求為本地和海外賓客帶來驚喜。」
「主席典藏」系列的策展人也有出席是次座談會,許劍龍先生是香港3812畫廊的創辦人兼藝術總監,「主席典藏」集合了40件由著名現當代亞洲藝術家創作的作品。
「何超瓊女士聘任本人作為這個計劃的藝術顧問兼策展人,她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藝術品收藏系列,一方面專為這間酒店而設,另一方面也是美高梅的一個宣言,致力推動澳門與中國的文化與藝術發展。」許劍龍先生於座談會上接受我們的採訪時表示:「我與何小姐曾多次合作,彼此都很了解,雙方都有共同視野和熱誠是非常重要的。」
「從一開始,『主席典藏』系列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尖端的藝術品收藏系列。」許先生介紹說。
「以藝術連繫世界」爲「主席典藏」的主題並貫穿所有藏品。本收藏並置呈現東方及西方特色,以及傳統與創新精神,帶來包括蕭勤、劉丹、劉國松、林國成、薛松、夏小萬和鄭路等一衆藝術大師的傑作。
本收藏的亮點爲中國抽象畫家蕭勤的《光之躍動2016》,該作品在酒店大堂的接待處展出。
「這個收藏系列的目標是將文化藝術推廣至社會各階層,並且培育、啟發及提升人們對藝術的欣賞,作品反映了我們的世界觀,並讓我們看到藝術家是如何回應的。」策展人表示:「我希望當人們看到這些藝術作品,會引發他們的想像力,幫助他們反思藝術品如何與生活的現況產生關係。」
「藝術家透過他們的作品帶出訊息,並對我們的時代作出回應,所以我希望這也是一個讓藝術家們和觀眾互動的機會。」他補充說。
在建立這個收藏系列的過程中,許劍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決定找哪些藝術家,並要考慮他們的作品如何反映美高梅的使命與視野。
「我欣賞這些藝術家,因為他們都尊重他們的文化與傳統,了解自己的歷史,但也同時努力地發展一種全新的語言。」策展人評論說。
「我必須說,當代藝術是西方的概念,當我們談及當代藝術,它總是指向打破界限,或對現況重新定義,或創新的特質。」他說。
「但談到東方美學,對中國文化來說,我們有源遠流長的傳統,而我們的傳統就是建基於傳統向前推進。這些傳統的基礎,是我們經歷了幾千年發展的文化價值觀。」許劍龍解釋道。
「我們完全了解過去那些優秀的工藝傳統,但我們要知道如何讓它們與我們的現況聯繫上,這就是我們想傳遞的訊息:成為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橋樑。這就是我和藝術家們一起探討的主題。」
策展人對最後出來的效果非常滿意,但要策劃一個於大型酒店的公共空間內展示的藝術品收藏展覽,一定有不少挑戰。
「最終,這過程不只是關於藝術品本身,也關係到整體,視覺上的、建築、室內設計、風水和其他作品等等因素,過中涉及到設計和企劃團隊之間的協調,我們要考慮到很多操作和技術上的問題。」
「團隊的隊員由不同背景和不同國家的人組成,於是大家需要一點時間來互相了解,尤其是那些有著強烈東方美學與精神的作品,但我們很有系統性地合作與溝通,整個過程是讓人愉悅的。」
座談會那天我們與許劍龍先生在酒店內漫步欣賞作品,這位策展人顯得非常高興,彷彿一切辛勞都是值得的。
「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必須要恭喜這些藝術家們,他們的作品非常棒。我在這個收藏系列中看到了其獨一無二的特性。每一件作品都是獨特的,但更深層處,於它們的理念與藝術表達上,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連結。」
壯麗景觀
位於美獅美高梅的核心地帶,就是氣勢磅礴的「視博廣場」,佔地八千一百平方米,於這個四層高的酒店中庭位置,裝置了二十五個LED的屏幕。視博廣場的數碼藝術作品,是美高梅與美國創意媒體公司Obscura Digital的合作項目,創作過程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共一百位藝術家、設計師、電影工作者、剪輯人員和製作隊伍參與,整項計劃由創作總監Michelle Grenier小姐指導。
「我們和美高梅擁有一個非常友好與高度合作的客戶關係。」這位視博廣場數碼藝術的創作總監於座談會接受我們的採訪時表示:「他們給予我們一個特定的範圍,但也給予我們廣闊的空間,並邀請我們提出創作的主題與概念,美高梅的目標並非只是製作一些美麗的數碼牆紙,而是要創作出能感動觀眾和觸動情感的作品。」
創作過程由2015年8月,對澳門與中國的研究開始,為了讓設計隊伍瞭解文化底蘊,建立出清晰的主題。
「從最初的會議中我們就開始討論動物與野生大自然這主題,像美高梅一直與獅子和中國與熊貓都有關聯,而我們之前也曾作過關於瀕臨絕種動物的作品。」Michelle說:「由建立了整體主題開始,很多部分也開始建構起來,這個發展的過程非常有趣。」
整體一共由二十七件作品組成,創作過程用了一系列不同的手法,其中三件作品完全由電腦數碼圖像製作,或是不斷變化並不會重覆的衍生設計影像。同時,其他的影像內容包括世界遺產景點和文化藝術節等的實地風景拍攝。
「我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實地取景,在郊外地區尋找突出的景觀,我們去了五個不同的景點拍攝,這些地方是首次被拍攝成8K的影像質素。」Michelle指出。
地點包括了陽朔和桂林的岩石山、羅平的油菜花田、雲南元陽的梯田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阿凡達山。
「我們遇到了很多不同的挑戰,但過程也極為美麗,在西雙版納的潑水節真的讓人驚訝,」她回憶說:「當時有幾千人在場,而我們是唯一的西方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被潑水的目標,但我們帶著這些昂貴的攝影器材,在攝氏三十五度的高溫下,加上不停向我們潑過來的水,我相信團隊中的每位都會認同這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拍攝。」
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從畫質上達到巨型投映的需要,甚至用上了最尖端的攝影科技。
「這是全球最大型的數碼裝置之一,由二十五個不同大小的大型數碼屏幕組成,平均的畫質達6-8K。」創作總監介紹說:「為了探索對現實的不同層面的認知,我們用了特別的製作處理,用了最先進的錄影機、航拍、顯微攝錄機、慢鏡頭和縮時攝影。至於有液體流動的鏡頭,我們則建築了代表這二十五個屏幕的不同的水庫,把彩色墨水在液體中流動的狀態拍攝下來。」
現在作品已經完成了,Grenier小姐看到將來仍有可能加入新的影像內容。
「尤其是我們很熱切希望和其他藝術家合作,我們希望邀請藝術家們參與其中,可以把他們已有的作品在屏幕上放映,也可以創作專為這個投映裝置而設的數碼藝術作品。」她說:「我們對衍生設計和互動性的作品特別感興趣,這些作品讓空間越發生動和感性,內容不斷和周遭環境產生變化和適應。」
當觀眾來欣賞視博廣場的時候,她希望觀眾會有什麼經驗和得著?
「國家地理雜誌的座右銘是『啟發人們更關心地球』,這也是我的初衷,我們希望能啟發大眾的環保意識,這是個非常急切也最讓我關心的議題。」
薛松 –澳門八景系列
薛松是當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重要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燃燒作為核心創作手法,灰燼喻意為命運的提示,並帶著重生的象徵意義。於訪談中他談及了他的作品澳門八景的創作理念。
我創作這個作品的時候是以澳門的風光為主題,我來過澳門三次,去了主要的旅遊景點和圖書館尋找資料,之後依照酒店的展示空間,發展了《澳門八景》的想法,最初是超過八個景點的,當時很難去決擇,但最終我認為這八個景點是最具代表性的。
我用拼貼的手法始於九十年代,當時我的工作室發生了火災,於是我決定用被燒毀的物料拼湊成新的作品。這個作品由超過三萬張照片的碎片所組成,其中包括了上百本歷史書、郵票和其他印刷品,而這三萬幅碎片都有被燒過,這過程就像當年的意外一樣,這些碎片是對過去的紀錄。這個作品一共用了六十公斤的物料,約半年的時間來完成。
不論是為了一個展覽或者一間酒店做作品,創作過程基本上是一樣的,但因地點的關係,我相信這件作品會有更多人看到,我希望作品成為觀眾與澳門之間的橋樑,我也希望當人們看到這件作品時,會更欣賞澳門和它的歷史。
何鳳蓮 – 山美/寧靜的季節
現居香港的水墨藝術家何鳳蓮,以結合非傳統的媒材如咖啡來創作而著名,於禪潺水療她探索了該空間與其作品的連結。
由於我的作品被安排在「禪潺水療」內展出,我希望能為這個空間創作出美麗的作品,並協助定義這個空間的特性。環境給了我主題的想法,讓我不單只從主題上也從美學上有了方向。我希望作品有一種流動的感覺,因為這間水療是圓形的,於是我不想用硬朗的線條或筆直的角度來作畫,作品展出的地點對我的創作影響很大。
至於媒材,我一直是結合傳統與非傳統物料的,尤其是水墨和咖啡,當初美高梅看過我的作品後,就邀請我用自己的風格來創作,因為他們覺得很適合這個空間,可說是一拍即合。
能夠在這樣的平台發揮是一種榮幸,能夠參與這個專為中國藝術家而設的收藏讓我感到興奮,我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則是美國人,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香港,背景混合了不同的國籍,能夠被選入這個收藏系列,我感到非常高興。我認為這個收藏系列的強大之處,就是雖然被選的每一位中國藝術家都是做當代藝術的,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並且非常不同,這項計劃讓人興奮因為它會鼓勵更多人去了解中國藝術品的收藏,也因為中國藝術的豐富性,它能包含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
鴻韋 – 平衡的寓言-1
現居北京和紐約的鴻韋是一名雕塑藝術家,他的作品透過幾何和抽象形態來重塑美學。他的作品曾於各地展出,包括中國美術館和羅浮宮等,是次鴻韋把他的作品帶到了美獅美高梅。
我的作品是用瓷和不銹鋼製成的,這些材料是人類文明不同時期的產物,瓷來自古老的高溫燒製技術,而手捲冷軋不銹鋼的平滑和冰冷的表面,明顯反映了現代的生存狀態。瓷的部分指向遠古的歷史,而不銹鋼則更具工業感,所以兩者的組合代表了過去與現在,清晰和模糊的對比。
作品由十二件物件組成,其中九件是瓷製的,我燒製了共三十件不同的物件,因為燒製的過程非常困難又難以控制,至於不銹鋼,我用了手捲冷軋的方法,因為會收縮的關係,我不能用鑄件,這樣的話兩者不能完全吻合。
這作品是關於中國的文化,但當被放到美獅美高梅內,它與西方的文化有了聯繫,這很配合我的作品的一貫風格。瓷代表了中國文化,而工業化的不銹鋼則與西方文化有關,所以這作品是中國的但同時也是屬於世界的。
我相信藝術是屬於公眾的,我大部分的作品都被放置在博物館內,而今次放在酒店內,是屬於公眾的,藝術的使命是要與其他人分享,所以我覺得這個計劃非常棒。
霍凱盛 –1557.克拉克船/樂園 - 1557
出生於澳門,霍凱盛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主修視覺藝術教育專業。作為是次主席典藏的本地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把主席典藏連結到歷史中的澳門。
從一開始,我想畫一些和澳門過去殖民地歷史和東西方文化有關的東西,去表現葡萄牙人如何經過非洲、果阿和馬六甲來到這裡。我加入了著名葡萄牙詩人賈梅士的形象,還有我小時候身分証上的葡萄牙國徽和當年葡萄牙的探險隊出發的地點貝倫區,這地方今天仍在,並成為了探險隊和他們的殖民地之間的連結。
今天我們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到達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以前人們要出行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我希望人們可以看到澳門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地方幾百年前的模樣,作品是和過去的一種連結。越來越多人認識澳門,但他們只知道它是一個賭城,這的確是,但我希望人們能更了解澳門作為一個貿易樞紐的歷史。
龍翔九天
乾隆年間 (1736-1795)
「美獅美高梅藝術收藏」的領銜藏品為首次亮相亞洲的二十八張來自18和19世紀的中國御製地毯。這批罕有和珍貴的地毯曾經在清朝(1644年至1911年)作為北京紫禁城的裝飾,極具象徵性之餘更蘊藏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其中一件亮點藏品為清乾隆御製龍紋地毯《龍翔九天》(1736年至1795年)。地毯為寧壽宮而製,當中的龍、花朵和雲的圖案完美平衡。當時的皇帝以天地協調者的身份自居,致力維持社會和諧,這思想正正在該三種設計元素的平衡感中獲得體現。當時用作裝飾紫禁城大亭園的御製地毯,甚少向公衆展示。根據檔案記載,至今尚存的御製絲綢和金絲地毯不超過三百張,更顯這批收藏彌足珍貴。當中由備受尊崇的本地書法家吳仕明所作的大型書法,將與御製地毯一同講述紫禁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