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MG_4841

牡丹亭外夢中夢

為紀念湯顯祖逝世四百週年暨慶祝澳門國際音樂節三十週年,澳門首部由一眾本土藝文菁英集體原創的室內歌劇《香山夢梅》將於月中在小城上演
by

由澳門文化局牽頭,匯聚一眾本土藝文菁英集體原創完成的澳門首部室內歌劇《香山夢梅》將於十月十四號在崗頂劇院進行首演。該劇是特別為紀念著名劇作家湯顯祖逝世四百週年暨慶祝澳門國際音樂節三十週年而創作。目前首演當日及隨後兩場加演的門票已全部售罄。

這部本土原創室內歌劇乃是根據文學巨擘湯顯祖在1591年遊歷澳門的史實加以藝術加工創作而成。湯顯祖在澳門期間曾創作四首詩描寫所見所聞,其中更有一首細膩描寫了一位美麗的葡萄牙少女。而其又在七年之後創作的傳世劇作《牡丹亭》中數度提及澳門。

《香山夢梅》的劇本首先由主創團隊集體討論定調,之後交由劇作家李宇樑落筆創作。故事以湯顯祖創作《牡丹亭》時的一個夢開始。夢裡他回到七年前的澳門,在那裏他曾經遇到一位美麗的葡國少女,與之伴遊,並互生情愫。

「他那個時候41歲;第一次遇到一個熱情大方、大膽主動追求愛情的葡萄牙少女,和那些當時受傳統禮教規範的中國少女完全不同。當時的禮教、詩書教人要把感情藏在心裡,所以彼時湯顯祖在思想上一定受到了衝擊。」劇作家介紹道。

「我們合理化地設想湯顯祖來澳門時,不只是遇到一個葡國少女,也許還看到了西方文化上的衝擊。」詞作家袁紹珊接著道,「也許是外國少女的對於愛情的看法,讓他覺得杜麗娘也是可以追求愛情、自定婚姻的,這在中國古典戲曲裡還是很少見的。」

於湯顯祖那個時代而言,《牡丹亭》是大膽而顛覆性的。不僅因為其作品本身挑戰了通常戲劇約定俗成的規則,更因為整齣戲的主角杜麗娘以生命求愛情的故事完全挑戰了當時宋明理學所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欲」。

「我們的劇與湯顯祖的作品互相呼應,」李宇樑繼續道,「湯顯祖作品的主要主題就是愛情,且都與夢有關,尤其體現在《牡丹亭》上。我們的故事是說湯顯祖為什麼會在《牡丹亭》裡提到澳門。我們將夢、牡丹亭、澳門和愛情這四個元素做結合,進行虛實相間的藝術加工,最終創作出現在的作品。」

《香山夢梅》 的主創團隊包括劇作家李宇樑、詩人袁紹珊、作曲家劉晨晨、導演譚智泉、劇本顧問湯梅笑及一眾實力唱將。全部班底皆為澳門人。

儘管主創人員在其各自的領域內都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是實驗性地創作一部室內歌劇,以西方藝術表現形式來講述一個東方的故事,著實並非易事。

如何在有限的六十分鐘內講述一個時間跨度長達七年的故事?如何將故事化繁為簡全數寫成演員易於開口的唱詞?如何在相對簡單的故事框架內給演員發揮感情的空間?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每一項都是對於這個首次製作室內歌劇的團隊的考驗和挑戰。

「這出劇不光有助於歌劇在澳門的普及,也給到機會讓本地的創作人參與其中做一些新的嘗試。嘗試本身所帶來的啟發,不止我們藝術創作人,包括合唱團、服裝、舞台設計、甚至策劃人員都會受惠。」從去年六月的企劃階段便參與到項目中來的袁紹珊頗有感觸,「無論如何它都是很有意思的創作。我自己也很期待它最終會以何種面貌與觀眾見面。」

Facebook
WhatsApp
Threads
X
Email

More of this category

Feature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Older Issues

Living and Arts Magazine

現已發售 NOW ON SALE

KNOW MORE LiV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