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及澳門《新生代》雜誌聯合出版,並獲澳門文化局部分出版資助的本土藝術家霍凱盛(Eric Fok)的首部作品集《樂園:當古地圖遇上現代城市》,即日起於澳門、香港及台灣三地上架。
新書以中英雙語出版,首次印數1400本,收錄了Eric自2012年以來的近六十幅《樂園》系列作品,其中包括他售出的第一張作品《樂園十五號》、曾入選第50屆意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的《樂園十一號》《十六號》、曾獲「東方基金會藝術大獎」《樂園二十號》,及為第五屆澳門文學節以紀念湯顯祖為主題專門創作的《香山嶴裡巴》等。
Eric的作品常以十六、七世紀的古地圖風格呈現,實際聚焦的卻是現代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在黃褐色做舊的紙張上,Eric用密密麻麻的針筆畫線條畫澳門、及與澳門類似的其他許多後殖民城市的古往今來。
和大部分的同齡人一樣,Eric在學校裡沒有學過澳門歷史,他對於澳門歷史的興趣始於2012年前後。那時正值澳門博彩業蓬勃發展,整個路氹全是工地,城市發展的同時,副作用也慢慢開始顯現。正在嘗試著用作品思考澳門的Eric在偶然間看到一張澳門古地圖,並發現古今澳門的海岸線已然發生很大變化。驚訝之餘,他帶著一堆疑問,去找書、看影片,去圖書館,去尋找澳門的過去。不會葡萄牙語的他硬著頭皮看了很多資料,越查就越發現很多東西,就越來越喜歡澳門。「城市就是沒落、發展、沒落、發展」Eric表示,「看它之前的發展史也是一個反思。」
於是Eric開始畫下他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在他的作品裡,古代輪廓的澳門地圖上密密麻麻排滿了賭場的發財巴,華洋雜處的十八世紀澳門社會的中心赫然矗立著現代的賭場建築,1513年剛來澳門的葡萄牙人追趕著拒載的士、或是試圖擠上一輛超載的公車……
《樂園》系列,不僅繪畫了澳門,還畫了大航海時期的歐洲國家及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後殖民地城市,畫家希望透過了解其他城市的歷史發展,來尋求自己關於澳門的諸多問題的答案。在書中收錄的一幅關於香港的長卷《香江》中,Eric從英國商船登陸而開埠始,畫到維港兩岸的現代建築,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不遠處的橋上靜靜地排列著很多帳篷,還有記者在拍,很容易想起兩年前的那場運動。
「那張圖我想畫香港的過去與現在。姑且勿論雨傘運動的好與壞,那是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可能很多後殖民地都會遇到類似的事件。」Eric解釋道,「(我)一開始(畫畫時)會想找一些解決的方法。我會看每個城市的(發展的)故事,有些故事換來的是教訓,須引以為鑒,而有一些發展模式也是值得參考的。但後來發現很多東西都是那麼不簡單,也不容易改變,尤其當你很在意這個地方的時候。」Eric不無感慨地講。
「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以改變什麼?」Eric在新書的自序裡寫道,「我自問沒有勇氣站出來吶喊,我可以做的,也許只是用我的畫筆,把我對這社會、這時代的思考與疑問,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