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輯《澳門歲月》講述了九個獨 立的故事,由九位澳門導演分別 執導。顧名思義,這些故事由簡單 的年份指示聯繫在一起。觀看這些一個跟著一個的故事,彷彿重溫了澳門回歸以來的不 同時期。
電影引領我們追憶往昔,幕幕場景不知何故讓人覺 得似曾相識,甚至好像親身經歷過。短片《Call台》講 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條投遞失敗的訊息讓年輕的女 話務員無法釋懷,當她最終見到訊息發送者——一個小 男孩時,場景十分動人。毫無疑問,這激發我們思考有 關自傳呼機年代以來我們極度依賴的科技產品背後有「 生命」存在。
這些影片也揭露了我們熟悉卻往往忽視的一些社 會問題。父與子分別在兩個樓梯上上下下,是代溝的直 觀象徵。雖然他們直到故事結束才見面,其間兩人一直 在抱怨咒罵,但其實卻一直都在掛念對方。看似缺乏溫 暖,「相聚一刻」一片卻以某種方式提醒我們,應當努 力消除兩代之間的隔膜。
另一個社會問題是,我們對社會中不甚光鮮亮麗 的人往往抱有偏見。外表低人一等的人往往被輕視,即 使他們有的能力也被無視或低估。盡管影片《小夏》有 喜劇風格,其結局卻讓觀眾大感驚訝——魅力四射的電 視主持人成為眾人嘲笑的對象,正如他之前無情恥笑小 夏一般;這是一堂道德課,人要為自己造成的不良後果 承擔責任。
值得我們關注的群體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勞工。《 回鄉》中的年輕單親媽媽像許多人一樣,靠微薄的收入 勉強度日。胖乎乎的小嬰兒是她唯一的快樂來源。但在 最後一幕中,嬰兒躺在父親懷中,給觀眾留下了沒有答 案的問題:這對夫婦破鏡重圓了嗎?還是母親已經在歸 鄉旅途中不幸死去?
也有故事描繪了多元文化的澳門社會。看到兩個滑 稽的「非亞洲人」試圖丟棄一台老舊的洗衣機時,我還 以為自己看的是一部西方電影。難怪「你會說中文,所 以你可以……」這句台詞讓觀眾哄堂大笑。《洗衣機》 確是一部有趣的喜劇,這台洗衣機的最終「歸宿」也 十分有趣。
另一個展現多元文化的影片則有完全不同的風格。 咖啡館內,氣氛喧鬧,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電視轉播 的足球比賽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位表情嚴肅 的華人女子正急匆匆地走在街上。當她走進咖啡館時, 故事發生了快速轉折。她的到來讓其中一個正在觀看比
賽的葡萄牙男子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這本是他在澳門 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天」可以歸類為愛情片,儘管並 不是常見的那一種。
電影《煙》的角色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每個 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因此,要將每個人的故事線連接起 來以確保電影的連貫性和充實,實非易事。吸煙的動作 可能在這方面發揮最大的效果。事實上,片中幾乎每個 人都在吸煙。一位女子對自己為何吸煙提出最優越的解 釋,「既然周圍的人都在吸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自 己也開始吸。」
《陪你走到世界末日的盡頭》的片名使人想到一 對愛侶之間的承諾。結構巧妙的對話逐漸揭示了兩人之 間的狀況。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女子總是看起來孤獨、 冷漠,男人的暖心話語讓她回想起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但她卻毫不動容。影片中的手持跟拍鏡頭也讓人印象深 刻,觀眾似乎跟隨著那對情侶一路穿過了狹窄的小巷, 走過大樓,沿著扶梯上下——急切地想知道兩人的承諾 是否還作數。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第一部放映的影片《最後一 場放映會》,讓我感觸最深。一名女學生來參加電影工 作室的最後一場放映會,倒敘的過往採訪片段讓人不禁 對電影行業的未來感到擔憂。然而,除了工作室門上掛 著的「結業」牌之外,影片中沒有一絲悲觀的氣息。 相反,導演和女孩之間的互動愉悅自然,描繪了一段長 久的友誼。女孩遞給導演的一個麵包是由一種即將消失 的傳統工藝烤制而成的,好比即將結業的這間電影工作 室。在導演嚼食麵包的特寫鏡頭中,他先是面無表情, 然後露出了滿意的微笑,起初我迷惑不解。但是,電影 接近尾聲時,我看到了驚艷的空中拍攝鏡頭。跟隨鏡頭 鳥瞰這座城市時,我的疑慮頓時澄清了。滿意的微笑顯 示了導演的信心。走出工作室為拍攝電影提供了更大的 自由、更強的靈活性和更多的可能性。這是一個絕妙的 結局,畫龍點睛。
《最後一場放映會》傳達的信息與澳門電影產業 狀況密切相關。後回歸時期對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 戰。然而我們不必擔心,因為電影製作人面對挫折和障 礙時有著堅定的信心。當《澳門之年》的九名導演和主 要演員出現在澳門影展的舞台上,向觀眾致謝時,我感 受了他們在追夢旅程中展現出的堅韌不拔。
看到參與《澳門之年》製作的每個人都對電影充滿 熱情,我相信澳門電影業有望更加繁榮。在向這些兢兢 業業的電影製作人致敬的同時,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可以 多去影院,用實際行動支持電影業的發展。